作业:黄帝内经中风与湿的笔记 (雅4班 徐伟)
灵枢_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 ...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
【笔记】
所以太一移立于中宫,使八方不正之风来朝,以占验吉凶。风从南方而来,名为大弱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心脏,外则留于血脉,其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为谋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脾脏,外则留于肌肉,其气主弱病;风从西方来,名为刚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肺脏,外则留于皮肤,其气主燥病;风从西北方来,名为折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小肠,外则留滞于手太阳脉,如脉绝,邪气就会流溢蔓延,脉闭,就会结聚不通,容易使人暴亡;风从北方来,名为大刚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肾脏,外则留滞于骨骼以及肩部、脊背两侧的肌腱,其气主寒病;风从东北方来,名为凶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大肠,外则留滞于两胁、两腋骨下及肢体关节;风从东方来,名为婴儿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肝脏,外则留滞于筋的纠结处,其气主湿病;风从东南方来,名为弱风,它对人的伤害,内可侵入于胃,外则留止于肌肉,其气主身体沉重,怠惰乏力。以上八种风,都是从不当令的虚向而来,所以能使人得病。如是再遇上岁气不足、月缺无光、气候失和这三虚率相逼迫,就会形成暴病而突然死亡。如是两实一虚,就形成为身体羸弱寒热相兼之症。如在雨湿之地,感受了湿气,就会形成为痿症。所以圣人说,躲避风邪,就象躲避矢石一样。如果人遇三虚而又被邪风偏袭于身体一侧,就会突然仆倒而偏瘫。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 ...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
【笔记】
风胜则动(风气过胜,则为风邪,风邪太过在自然则可见变动的征象,法于人体则见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或全身筋脉痉挛、强直不能弯曲。风在体为肝,外风合于内则为肝风,帕金森病,小儿多动症考虑从肝风论治
热胜则肿(热属阳邪,能使阳气内郁,血脉壅滞,故火热太过,局部充血,可发生红肿。如痈疮、皮肤炎症等病症)。
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邪盛阳气虚,则水湿运行不畅,故出现胀满浮肿。如脾阳虚的腹胀便溏,脾肾阳虚的水肿等,均属寒证。
燥胜则干,燥气太过,就会耗伤津液,出现口唇鼻咽燥,皮肤燥裂,干咳,大便干结等伤津症状。
湿胜则濡泻,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脾喜燥而恶湿,湿气偏胜,则脾阳不脉,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就会产生“濡泻”。肠鸣腹泻,泻出稀烂大便而腹不痛的症状。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帝曰:凭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 ...令虚而生化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
【笔记】
岐伯说:是空间的大气把他举起来的。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由于他感受了六气的影响而才化生为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 ...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少羽(终)、
【笔记】
此文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相关知识
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皆烦而燥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 ...,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皆肢节痛,
【笔记】
岐伯说:说的是司天在泉的迁正退位与左右间气升降的问题,司天在泉的迁正退位,各有经文论述之,左右间气各有升降不前的反常现象,所以叫做失守。由于气交失守,不能移易其时位,气交就要发生非常的变化,也就是四时节令失去正常的秩序,万物生化不得平安,人类就要发生疾病。此段说的是天气变化的不正常对人体所产生的疾病所带来的影响
灵枢_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
【笔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谵妄狂越,咳喘息呜,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 ...,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呜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
【笔记】
土运太过,则雨湿之气流行,肾受邪湿。人们多病腹痛。四肢厥冷,情绪忧郁,身体困重而烦闷,这是土气太过所至。在天上应土星光明。甚至见肌肉枯萎,两足痿 弱不能行动,抽掣挛痛,土病则不能克制水,以致水饮之邪积于体内而生胀满,饮食减少,四肢无力,不能举动。若遇土旺之时,水气无权,土气独旺,则湿令大行,因此泉水喷涌,喝水高涨,本来干涸的池泽也会孽生鱼类了,若木气来复,风雨暴至,使堤岸崩溃,河水泛滥,陆地可出现鱼类。人们就会病肚腹胀满,大便溏 泄,肠鸣,泄泻不止。而太溪脉绝,多死亡无法治疗。在天上应木星光明。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 ...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
【笔记】
岐伯说: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岁运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年为热化,在泉为苦化,岁运不司气化,间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岁运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岁运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岁运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所以作为一个治病的医生,必须明了六气所司的气化,以及五味、五色的产生与五脏之所宜,然后才可以对气化的太过、不及和疾病发生的关系有了头绪。
五运六气是中医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惜的是懂得五运六气并且能将五运六气运用于中医的中医师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 ...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
【笔记】
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 ...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
【笔记】
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外邪和情志所致。五情失去控制而过分,就会伤及内脏;外邪加身,乘虚而入,就会伤及人体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阴湿之气,就会伤及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各不相同。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 ...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
【笔记】
论述了邪气中人的不同原因和部位,以及中阴中阳的区别。
上半身发病,是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是受了湿邪所致。这是一般情况。所以说:邪气侵犯人体,发病没有固定的部位。例如邪气伤了阴经,也会流入到属阳的六腑;邪气侵犯了阳经,也可能就在本经的通路上发病。手足三阳经,都会聚于头面。邪气中伤于人,一般都是乘正气虚弱之时,以及在劳累之后,或者饮食汗出,腠理开泄的时候,都容易被邪气侵袭。邪气侵袭了面部,会沿着阳明经脉下传;邪气侵袭项部,则沿太阳经脉下传;邪气侵袭颊部,则沿少阳经脉下传,邪气侵犯了胸膺、脊背和两胁,也都分别在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所过之处发病。邪气侵入阴经,通常是从手臂和足胫部开始。臂与足胫部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比较柔软,所以身体各部虽然同样受风,而仅仅损害这些部位的内侧。身体感受了风邪,不一定会伤及五脏。因为邪气侵入阴经时,若五脏之气充实,邪气就不能入里停留,而还归于六腑。所以外邪侵袭于阳经,能在本经上发病;外邪侵袭于阴经,能溜注到六腑而发病。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 ...: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
【笔记】
此段论述了胃痞病,经常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服,按压不痛且柔软,外部并无胀急之形,是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说明痞满是脾胃病中的常见病症。脾胃失调是满胀的根源。
《伤寒论》中对胃痞的理法方药论述也颇为详细,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伤寒论》中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提出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方法,因此,所创的诸泻心汤是治痞满的祖方,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