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五味的笔记

课后作业一:黄帝内经中五味的笔记

                雅五-裴凯

灵枢_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自的归属,记住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特点,我们的菜篮子就会色彩缤纷,餐桌上就会丰富起来,但要均衡搭配,一定要谨和五味。想到亲友的身体状况,一定要告之,脾虚的人要禁酸,肺气肿的人要禁苦。

 

 

灵枢_五味论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笔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本人今年以来不知何故有时小便少,而有时又很正常,看见此章句,仔细想想饮食习惯,突然明白小便少的原因了,原来是喝酸梅汤、吃李子、吃韭菜、吃泡菜等食酸性食物过多所致。酸收涩,“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  自记事起就知道妈妈总板脸,动辄生气,其缘由也从此章句中找到答案:“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妈妈常生闷气是由一生喜食甘带来的,是有其身体原因的,曾一天一斤糖。

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笔记】此段文字真优美!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五味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绝佳味道,藏入肠胃,被身体消化吸收,化为津液,与五气相成,神气自然而生。食气为生的是真人,凡人食五味。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笔记】精血由五味而生!酸咸甘苦辛都不能太过,要适度均衡,否则有害五藏。酸过多伤脾,咸过多伤肾,甘过多伤心,苦过多伤脾胃,辛过多伤精神。一定要好好领悟谨和五味的道理并运用于生活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自己偏好吃吃喝喝,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五藏,带来各种各样疾病。不读书不知理也。

 

素问_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笔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素问_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笔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养五藏,五味适度均衡入胃,五藏六腑之气皆来源于胃,经脾气运化后通达四肢。

 

灵枢_脉度第十七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笔记】心气通于舌,五味在七窍中由舌感知。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灵枢_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笔记】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素问_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笔记】消渴即糖尿病,由食肥甘厚味食物又运动不足而得,被戏称为富贵病现代人多得此病。我们的饮食一定要科学合理,多学古人的养生哲学,饮食有节,不妄作劳。食疗消渴病的好食材是常吃南瓜和西红柿炒鸡蛋。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笔记】五味不和伤五藏带来五裁。从周围的人中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人,酒喝多了伤肝,咸菜食多了血压高,糖食多了掉牙,辣食多了胃疼,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也。谨记啊!

 

素问_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笔记】这是一份五味菜谱,五藏生病,宜食的味即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五味不当所致。

 

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笔记】 五运阴阳变化是天地间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精神意识的大本营。五味的产生由地化生而成。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笔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听过倪海厦老师详细讲解千方之首桂枝汤的组成,他说阳药都是辛甘发散,比如姜桂附,芍药黄芩等酸苦为阴药,原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出自本章节。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笔记】 五运阴阳变化是天地间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精神意识的大本营。五味的产生由地化生而成。五味有阴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笔记】 五运阴阳变化是天地间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精神意识的大本营。五味的产生由地化生而成。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