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及其类方临床的应用与禁忌
【历史沿革】白虎汤为古代急证方药的代表,出自《伤寒论·辩阳明脉证并治》第176、219、223、350皆有对白虎汤及其类方的论述。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这样叙述到:“其中有内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明代缪希雍更是以白虎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大量使用石膏来治疗瘟疫。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将白虎汤列为气分大热的代表方。清汪昂在《汤头歌诀》中评价到:“白虎,西方金神。此方清肺金而泻胃火,故名”清代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给予了白虎汤最高的评价:“白虎汤,寒剂祖方也。”
【组成】石膏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米汤熟温服即可。)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汤头原文:白虎汤用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人参加入者,烦操热渴舌生苔。)
【名家用法】黄煌在《经方使用手册》中推荐,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粳米40g或改用山药30g。以水11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后放入其他药物,煮沸后调文火在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证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伤寒原述证候为:恶热,自汗出,脉浮滑者。)
【现代临床应用】白虎汤作为清热方剂的代表方,因其见效快,效力强。历代医家对其的应用经久不衰,而现代中医更是将其应用到广泛的领域中,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各类属气分实热证者。
【适用人群】形体偏于中等或瘦,神志清楚但烦躁,有明显自汗发热症状,或高热,汗出不解口渴明显,喜冷饮恶热,口干舌燥,舌苔少津的患者。
【主治病症】符合以下症状的人群可使用本方:
(1)以高热表现为主的患者,如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有发热明显症状的疾病。
(2)以代谢亢进、脉滑数为表现的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并发症等。
(3)以出血为表现发热明显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以口渴自汗表现为主的疾病,如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牙髓炎等。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因其心甘大寒主入肺胃气分,善清阳明经气分大热,而清热的同时又不损阴津并能除烦止渴,以为君药。知母苦寒滋阴,可助石膏生津除烦,又能助其清气分之热。二者相辅相成,相须为用是阳明气分大热佳配。粳米,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石膏知母过于苦寒,又可益胃气养阴津,共为佐使之药。四药配合精妙,相互为用,共奏清热生津之效。
【使用禁忌】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浮细弱或沉者;血虚发热者;脉洪且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戴阳证禁用。皮肤黯黑,或黄肿,或面色红润有光泽者慎用。
【类方的使用及鉴别】除白虎汤外亦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竹叶石膏汤等。这一类方都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所产生的,故称之为“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类方”除上述外种类颇丰,但以以上四种较为典型。
(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石膏一斤,碎,绵裹(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人参三两(10g)。上五味,以水一斗、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白虎汤证误用汗、吐、下法后,伤及阴津而见四大证者;以及白虎汤证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有身大热自汗属气阴两伤者。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石膏一斤,碎,绵裹(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二合(6g)、桂枝三两,去皮(6-9g)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证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石膏一斤,碎,绵裹(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苍术、粳米各三两(各9g)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证见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4)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二把(6g)、石膏一斤(50g)、半夏半升,洗(9g)、麦门冬一升,去心(20g)、人参二两(6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半升(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个人心得】初诊:2022年6月3日。李某,42岁,经量过少1年,尤其在经期第3天,经色鲜红,偶夹血块,数月来经期不规律,末次月经3月11日,经量已少,色暗黑,腰痛倦怠,至今两月未来,现易出汗,偶尔烦躁,偶尔与孩子生气,口渴,睡眠可,饮食良好,二便正常。平素月经5~6天净。生育史:2。舌红,苔薄白,脉滑,右寸明显,左关略涩。
治法:清热泻火,益气生血。
方剂:白虎加人参汤合四逆散加减。
石膏20g 知母10g 炙甘草15g 党参15g 柴胡15g 枳实15g 白芍10g 生姜6g 大枣15g,桃仁15g,7剂。
二诊:2022年6月9日。服用第四天月经来潮,舌脉如上。脉象基本正常。上方改为当归芍药散加减继服一周,停药。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26)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