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作业 《黄帝内经灵枢》缪刺论读书笔记

《灵枢》课前作业

雅1班,黄伟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

 

【原文】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原文】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翻译】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原文】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翻译】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象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缪刺论,现在看来的的确确是非常意味深远,光是这两个字就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比如上下左右阴阳表里,在临床上,之前学习过一门内针,恰恰就是抓住缪刺法的延伸做了很大的一篇文章,个人感觉也是立竿见影效如桴鼓,《素问》专门有一篇是《缪刺论》,也就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当然再倒过来,左右实际上就是阴阳,左病右治,实际上就是阳病治阴;右病左治,实际上就是阴病治阳,同样上和下也是一对阴阳,所以上病要下治、下病要上治。

 

实际上针刺的原则不是出自《缪刺论》,而是出自《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的里面原文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它是指的一切针都应该这样,所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理法。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个理明白了,那么,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是不是也是一个理呢?

 比如患者左侧后腰疼痛,一般考虑循行腰背的太阳经及督脉,采取左病右治、上病下治方法,可以在手部或足部的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用针。

 

但是如果用后病前治的方法,后腰对应到胸腹恰好是阳明经区域,在手部或足部的阳明经用针,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之,胸腹的不适也可以在腰背的经络用针取穴。比如患者胃痛,不适症状在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区域,对应到腰背,正好是太阳经和督脉。那么,在这两处用针,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以此类推,表病里治、里病表治,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的思路用针?人的身体,是不是处处有上下、左右、前后、表里?实在是太有启发,中医太美,内经太美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