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方证分析
一。苓桂朮甘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2.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金匮要略》)
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 [查看详情]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朮、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适用症状]
痰饮病,胸胁支满,头眩心悸,短气而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本方以因水毒上冲,而引起气之上逆,心悸亢进,呼吸促迫,心胸胀满,并有起立性眩晕、身体动摇感、尿利治少、轻度浮肿、头痛足冷等症状,脉沉紧,腹软弱者为目标,应用范围至广,运用得当,必有卓效。
方中茯苓能袪除胃内停水,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而治由于内气上冲所引起的动摇症状;桂枝... [查看详情]
[注意事项]
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剂内容药解单味药说明药对说明方性计算类方分析病机治则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降肾气。
[适用症状]
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方解]
1.
《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
《金鉴》:此方即苓桂朮甘汤去白朮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朮,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 [查看详情]
[注意事项]
仲景原文使用甘澜水煎煮。仲景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三。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方剂内容药解单味药说明药对说明方性计算类方分析病机治则
[出处]
金匮要略
[原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平喘固脱
[适用症状]
阳虚停饮,咳嗽,咳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苔白滑,舌质淡,脉象沉弦,尺部弱。
[方解]
《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注意事项]
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分析对比:
(1)苓桂术甘汤为健脾利水之剂,作用是通阳蠲饮,健脾利水,适应于痰饮病因中阳不振,水停为饮而致心下逆满,眩悸,短气,小便不利之证。主治脾虚水停证,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故方中用白术健脾培土以制水。
(2)苓桂甘枣汤为温心阳化气行水之剂,作用是通阳利水以防冲逆,主治心阳虚,心火不能下蛰,肾水无以蒸化,水停下焦,复有上逆之势,适应于下焦素有水饮,汗后阳虚,水饮内动而至脐下悸动,欲作奔豚之证。故以茯苓为主药,为苓桂术甘汤方茯苓用量的二倍,并须先煎而力始胜,取其利水宁心;配合大枣之甘缓,治水邪上逆以制止欲作之奔豚。
(3)桂苓味甘汤的作用是敛气平冲,适应于支饮病下焦真阳素虚,冲气上逆,支饮上盛而致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而痹,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之证。是作为救误剂出现的,治疗小青龙汤服后变证,主治—是气上冲,即病人自觉有气向上冲逆心胸。二为水饮停滞,包括眩晕动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三是冒,即头如有物裹,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呈现神态木然,失去自控的状态。四是 “面翕热如醉状”,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
以上三方共同点均能化饮降逆。所异者,苓桂术甘汤用朮健脾燥湿,主治中焦,苓桂甘枣汤用大枣实堤培土,以防下焦水逆,桂苓味甘汤用五味子收敛浮阳,主治在下焦。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