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肿与胀的笔记】

【作业《黄帝内经》肿与胀的笔记】

By包江松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肿and胀:



灵枢_水第五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冬冬然不坚,腹大,身尽,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 ...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 ...下。 黄帝曰:肤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血络也。

【笔记】:对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等病症的临床诊断做了鉴别,并且分别论述了这些病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主要阐述的是以水夜运行障碍,导致腹部胀满,眼睑和肢体浮肿为主证的水胀病。肤胀、鼓胀可用针刺先泻其有淤血的络脉,再根据虚实的不同来调理经脉,但必须先刺去其血络上的恶血。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这段说明肾脏性水肿,是自上而下,与心脏性水肿自下而上,肝脏性水肿单腹胀大,是不同的。

“腹胀身皆大,大与肤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色苍黄,腹筋起是肝硬化腹水的特征)


素问_脉解篇第四十九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也。 太阴所谓病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 ... 太阳所谓,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 ...。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而股不收也

【笔记】:对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等经病所发生月份、病变的部位、症状、病因的介绍。阳在上阴在下,叫做上实下虚。阳出不来则腰椎痛,阳虚的时候头痛会痛到牙齿,阴虚的时候手脚还会是热,阳虚的时候手脚才冰冷。


灵枢_四时气第十九

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 ...其恶气,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 ...,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不得 ...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笔记】:说明四时不同时灸刺应该要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春天刺络脉分肉的间隙,病重深刺、病轻浅刺。夏天取阳经、孙络或分肉的间隙,透过皮肤浅刺。秋天取各经的输穴,病在腑取合穴。冬天取各经的井穴和荥穴,深刺留针时间较长。阐述对温疟、风水、飧泄、转筋、水肿、着痹、疠风等病的治疗方法及六腑病的病理变化与治疗方法。以及通过观望察色按脉判断病好坏的方法(望诊、切诊)。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 ...,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 ...,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笔记】:论述五行生克,结阴结阳、阴搏阳搏之所属的疾病及发展。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邪气郁结于阳经,就会引起四肢浮肿,因为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就会引起大便下血,因为阴络伤会导致血下溢。

“三阴结,谓之水”:肾为水主,肾气盛则水归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治宜强壮肾机,则水化为气。温阳利尿,则余水排除可用真武汤治阳虚水泛。

素问_腹中论篇第四十

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 ...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而头痛也。 帝曰:善。

【笔记】:论述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热痛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禁忌,以及热中和消中不能服用芳草、石药的原因。


素问_厥论篇第四十五

仆。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后不利,不欲食,食 ...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 ...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骨行)内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噎、痉、治主病者。

【笔记】:本篇是专门讨论厥病的文章,厥病是指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也就是阴阳逆变而在四肢产生寒厥或热厥这样的疾病。其中分别说明寒厥和热厥的成因、症状和病因,厥证使人腹满或突然昏厥的原因,以及六经厥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邪气盛用泻法,正气虚用补法,邪气不太盛,正气不太虚,从其本经取穴治疗)。


灵枢_癫狂病第二十二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

【笔记】:讲述病深入筋的癫病症状、脉象以及针法灸法的应用。风逆病的发病症状及针刺方法。癫病和风逆病在发病上多有暴发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致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绝不相同,在本段里出现可能是相互比较用。


素问_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

【笔记】:论述诊病的重要关键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也说明针刺在春、夏、秋、冬四季节不同应用刺法时也要有不同的方法,如刺成别的季节的刺法时,分别会导致的各种症状。在针刺胸腹区域时,必需避免刺到五脏,以及刺中五脏后的结果,并说明针刺胸腹区域的正确操作方法。刺肿要摇大针孔,刺经络穴位不能摇。


素问_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 ...。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 面曰风。足胫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笔记】:对水肿、黄疸、胃疸、怀孕的诊断的说明寸口脉的常见脉象与其所代表的病症。尺肤脉诊与其所代表的病证。

“面曰风。足胫曰水”: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

寸口之脉过与不及所表现出来的病,可以依照以下之规则来看:

(一)寸部脉出现短脉,此人必然头痛。因为寸口为胸阳之所在,如果脉短则胸阳不足,

阳气无法入头,头是诸阳之会,今阳气不足,故头痛。

(二)寸脉如出现过长之脉,病人必有足胫之病,此阳盛于上而不下也。

(三)寸脉坚而搏出表面时,病人必有肩背痛,因背肩为胸阳之腑,此阳欲出不出受阻

之象也。

(四)脉沈而坚实,其病在中在内部,此为阳气受阻于中无法出表之象。

(五)寸脉浮在皮表且盛大时,这是病在表也,因病人有表症,阳气尽出与之相抗也。

(六)寸脉如沈而微弱状,表示病人里阳不足(即免疫系统较弱〉,就会有往来寒热(体能与病邪相抗,时胜时败),或肠子下坠或下腹疼痛。

(七)寸脉如沈而左右两侧横跳,此必膓下有积聚不去,胸阳无法下达也。或出现腹中

有瘀积凝阻之病。

(八)寸脉若沈而急缓不定,逭也是往来寒热之表现,如第六条,都是胸阳不足造成的。

(九)手部的脉出现盛大且内滑而坚搏者,此病必在外,是阳气出表与病邪相抗之象。

(十)手部脉如出现小而坚实之状,此必病生内也,其邪阻阳不使出状。

(十一)手部脉呈小面微弱,重按之则四散,此病已久,病人已至气血两虚也。

(十二)手部脉如浮且滑而快者,是新得之病,病人免疫系统受病激而壮盛之自卫能力

表现。

(十三)手部脉如急状,此病乃疝气或脐之部位疼痛,此阳气受阻于下焦腹部,多因寒

致也。

(十四)脉出现滑动上下状,此为风病,风中于表也。

(十五)脉形重按即散出,衰示病人有麻木不仁的病。因气血不足,无法润养皮肤关节

乃致。

(十六)脉形呈缓慢但滑动上下状,病人必有内热之病。

(十七)脉如盛大而紧,此必有胀满之病。

举凡脉象顺从阴阳之变化,此病易治;脉反逆阴阳不合于四时,此病必难治。脉不合乎四季之变化,又有五臓相克之现象,此病难治。

诊尺脉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一)凡手臂多呈现青色之血管,表示病人失血遇多。

(二)尺部之脉缓而散名之“解㑊”,即易疲劳倦怠也。

(三)人安卧于床,但脉形却盛大,此即“脱血”现象,人必极虚也。

(四)尺脉如按而形散且上下滑动,必因津液不足,故知病人必过量出汗而致也。

(五)尺部之肤如冰冷且脉形细小,为里寒巳盛,病人必下痢不止。

(六)尺部之肤若热,且脉又较粗大,此即“热中”,也就是中焦内热壅盛状也。

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 ...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

【笔记】:阐述脉诊的要领,其中说明了各种脉象与其代表的病症及五藏在诊断中的要点,疾病的形成及相关治疗方法,但也强调望色的重要性,五脏脉象与其所代表的病证。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故先痛而后者,气伤形也,先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

【笔记】:阴阳的基本概念,依阴阳说明天地及人体之种种现象。阴阳应人体而归举出消长、转化、对立的情形。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气不升而致食物不消化即飧泄,宜温中法。浊气不降而致胸腹胀满即(月真)胀,可用泻下法。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而痛,以手 ...,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痹。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腹(月真),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笔记】:三焦病、胃病、膀胱病、小肠病等受邪后所出现的肿胀症状及治疗方法。


素问_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

【笔记】:本篇论述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一种方法,病位和针刺部位左右交错称为缪刺。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呜,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恶寒 ...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溢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 ...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 帝曰:善。治之 ...,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溢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

【笔记】:本篇讲述了一年之中的气化情形、风的气化运行与治疗方法、主岁之气伤害五脏时的治疗方法等。在泉之气和司天之气入侵人体所导致的病症与其治疗方法。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黅,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鳞倮,其物濡满,其病。上羽而长气不化也 ...之,温热者疮,下之则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窒日疡,寒热胕。 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 ...热烦,溢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稽,中满不食,皮(疒上君下巾)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身后

【笔记】:论述了五运有平气、太过、不及的变化,自然万物和人体的影响,生成水湿充满肌肉腠理,发生病变就是胀,西北寒凉地方多胀病,东南温暖多的地方疮疡,胀病可用下法则胀可消,疮疡用汗法则疮疡可自愈,这就是气候和地理影响人体腠理开闭的一般情况,就是太过与不及的区别。不同气候地区如果出现了相同的病可以采取“同病异治”。不同年份的寒热燥湿之气对人体五脏的影响和产生的病变。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甚则腑。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 ...征、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腑、痞饮。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征 ...。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经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色变。 初 ...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黔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 ...。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腑、胸腹满

【笔记】:讲述了各个六气司天之年的现象与养生原则,五运之气与主岁之年的规律,以及五运六气的六化之正与六变之纪等。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