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下利感悟
下利是《伤寒论》里辩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伤寒论》398条条文中,共有93条条文提到了下利的证治和禁忌,临床上几乎每一个医生都要面对下利的疗治,特别现在正值夏季,是腹泻的高发期,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贪凉受寒都易引起腹泻,那么,经方治疗腹泻主要有哪些证型,在运用经方治疗时又应该如何精准辩证、遣方用药呢?结合近期临床治疗的医案,进行一点有意义的探讨。
一、太阴兼表的桂枝人参汤证
病案1是我的一个邻居。某女,43岁。初诊:2022年6月7日晚九时半。自诉这两天稍有点感冒征兆,背微恶寒,但未吃药。6日中午食油腻后觉胃上部胀满不舒,无食欲,纳差。至7日晚六时,吃一点饭后即腹痛,泻水样便,而后一直胸闷堵塞感。腹痛绵绵至九点,再泻水样便,色淡绿,胸口憋闷如有拳头大小气堵塞,心略慌,口不渴,小便正常,无发热,仍稍有恶寒感。脉浮数,舌质暗苔白边齿痕。按压剑突下,无张力感,腹部软。诊断:太阳中风兼太阴虚寒证。脉浮滑略数,舌质暗苔白边齿痕,太阳中风表证仍在,但痞利较重,表里同病,里证为重。 脾胃虚寒运化无权,故心下痞鞭,纳差不欲饮食;脾虚不能制水,故虚寒下利,大便水样色淡绿;小便正常,口不渴,尚无津伤,但心稍慌,脉已数,若不及时处置,恐伤津液。
特异性方证:桂枝人参汤证。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处方:因家中常备中药散剂,故以桂枝人参汤原方等比例散剂令其温水冲服。又以小儿丁桂儿脐贴贴其肚脐,温补脾阳。
患者反应:服药后,患者平卧在床,自觉药入口后,即在胸口化那团气,肚脐也觉有一种辛辣感进入腹内,心慌减轻,心神渐安。约十分钟后,盘旋在胸口两日的气团化尽,
胸口不再闷憋,肚脐周边疼痛逐渐消失。一晚安睡。第二天晨起,先矢气两回,气味臭,稍有一丝腹痛,而后拉一次水样便,拉后腹痛无,身体觉舒,胸口憋闷感已无,正常上班。下午回家后,再服一包散剂,愈。
太阳病是表证,一般无下利的症状,倘若太阳病恶寒又见下利,已经不是单纯的太阳病,而是太阴兼表证,治疗当用人参汤,即理中汤去里寒,加桂枝散表邪。
根据《伤寒论》第277条条文: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可见太阴病的主证就是自利不渴。自利说明脾阳虚而生寒,脾虚不运而生湿,寒湿而下利,不渴说明体内的津液并不匮乏,只是因为脾虚不能制水导致津液输布出现了问题,所以当用四逆辈的理中汤温中散寒温脾阳,恢复太阴制水的功能,而病案1尚有明显恶寒症状,脉浮在表,说明太阳中风表邪未解,当用桂枝解表邪,方证对应,一剂知,两剂愈,其效自明。
需要注意的是,太阴兼表表现为表证不重,下利的里证也不甚重的时候,可以用桂枝人参汤一方而解,但倘若表证和里证都很明显的时候,就当分而治之,这就是第372条的“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了。
二、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芩连汤证
病案2是一个十岁的小孩,6月5日下午四点放学后奶奶携其来诊。诉孩子自昨天起一直拉肚子,至今已拉五次,腹痛,泻下臭秽难闻,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昨天晚上服用了黄连片,好一点,但5日中午吃了排骨,下午拉得又厉害了,肛门灼痛,发热感。按其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黄厚。无恶寒怕冷,无发热,饮食口味尚可,但平素爱吃肉,不爱吃蔬菜,有时有口臭。
特异性方证:葛根芩连汤证。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因肛门灼热、利下臭秽是使用葛根芩连汤证的特异证指征,故我直接开了葛根芩连汤原方:葛根12克,黄芩9克,黄连6克,炙甘草6克,共三剂,并嘱其家人勿再给孩子吃肉,今晚回去仅喝白米粥,可加一勺白糖调味。当晚回家孩子还泻了一回,但服下一剂药后,未再腹痛亦未再泻,一夜安睡。第二天一早再服一剂,当天注意饮食清淡,一天未大便,肛门灼热感已消失。当晚询问我还要不要再服第三剂,我看孩子舌苔已转薄黄,就让他停药了。因孩子胃中常有积热,而后用了一周保和丸成药,并嘱其家人平时饮食注意结构合理,多吃蔬菜少吃肉。
阳明病的本证是胃家实,病以里热实证为特征,胃肠功能失常最明显的表现是燥屎内结,一般无下利,但是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阳明病的下利症状。一个是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另一个是太阳病桂枝证误下出现协热利,或虽未误下,但因患者素来肺胃热盛,太阳感邪后迅速化热,里热上蒸于肺下迫大肠而见协热利,这就是葛根芩连汤证了,病案2的小孩就是典型的葛根芩连汤证。
在临床鉴别时,太阳阳明合病的下利,当太阳病病证表现较突出的时候,特别是项背的强疼不舒症状为主证的时候,是葛根汤证或桂枝加葛根汤证,其病机是表邪内迫阳明,导致大肠传导失职,出现下利的症状,治疗的重点是解表的同时兼以升津。区别是太阳伤寒表实证兼下利用葛根汤,太阳中风表虚证兼下利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芩连汤的主证已经不是太阳病,而是外邪化热入里,阳明内迫大肠而致的阳明热证,故在临床中,患者有没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症状并不是重点,关键是肠热下利,下利的特点是初为暴注下迫,利下烫热的黄色臭秽稀水,伴明显肛门灼热,临床一般可见舌边尖红绛,脉滑数有力等阳明热证的表现。
三、寒热并见的半夏泻心汤证
第三则医案的患者是我自己,这是一个失误的治疗,但其中的经历和感悟却让我终生受益。
6月10日,朋友请我吃饭,吃了一片冰西瓜,又吃了一个韭菜饼和一些海鲜,当时就拉肚子,下午回单位后,时时觉得肛门下坠感,又泻了一回,质不甚臭,但基本是水样便,无明显腹痛,而后一晚都觉得没有特别不适感,故未予以治疗,11日早晨起来正常大便,便质正常成形,上午因与家人就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争执生气,当时就觉得口干口苦口渴,连喝了好几杯水(这个症状是我事后复盘时才记起来的,可惜我当时未予重视!),中午饭后,又觉腹中不适,一小时内连泻两回,胃中有些许发胀,但主要是肛门下坠时时欲便,肠中气不得聚感特别明显,伴全身无力,我赶紧先找了一贴艾灸贴贴在肚脐上,因为自己平时饮食较注意,从无胃热症状,但有时觉得脾阳虚,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理中汤,就配了散剂人参干姜炙草白术,入口感觉干姜温、但不辣,没过十分钟,很神奇,肛门下坠欲便感消失了,明显感觉肠中气开始凝聚上升,很快,矢气正常,我正慨叹经方用药神奇呢,突然间开始胸膈间有气在升腾,恰如夏天山雨欲来乌云翻滚般快速积聚,胸口越来越憋闷,烦烦胀胀,胃中痞满越来越重,一阵阵气往上逆,坐立不安,赶紧上床去躺躺,不能平躺,左右转侧亦不舒服,胃中先是嘈杂烦闷,而后竟然出现了反酸上逆!打嗝一个接一个,非常难受,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中午吃的东西全呕出来了!没有酸腐味,没有食物残渣,全是已充分消化了的食糜!把一下脉:右关浮滑细数,看一下舌头:舌质淡苔黄略厚,寒热错杂,再加上典型的呕利痞烦,哎呀,辩错证了!把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症当成了太阴虚寒的理中汤症!脾在升,胃也在升,中焦气机全乱套了!这下可真麻烦了。赶紧,找到半夏黄芩和黄连,把这逆乱的气机理顺回来。药对症,黄连也不苦了,真的是神,自己都能感觉到胃中的一缕缕上升的反酸感逐渐下降,打嗝呕吐终于消停了,身体终于能够平躺了,但是,头还是有点昏,脚有点想抽筋,一伸一伸地难受,心中有些烦躁,全身疲乏无力。“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平时就有些阴液不足,这么一阵津伤,明显就出现症状了。这一回,真的明白了什么叫脾升胃降,中焦如轴了。再细细想想,明明知道太阳虚寒下利必定是“自利不渴”,明明已经有寒热错杂的口渴、舌质黄和右关浮滑数脉了,却还是只升脾不降胃,不认真思辨,白白遭了一场罪。
中医辩证,差之分毫,谬以千里!经方方小药专,辩证精准往往能一剂而解,但倘若辩证未能细察、经方运用不当,身体的反应也是非常强烈的,认真总结,反思颇多。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虽为柴胡证误下而致痞所设,但在临床时,最明确的表现是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因为脾虚不能升清而见下利,因为胃热不能下降而致呕,因为脾胃中枢升降失常而致气机堵塞胸膈而致痞烦,所以其特异性的症状是“呕利痞烦”,在临床中,出现呕利痞烦等症状,伴见口干口苦口黏舌苔黄腻等湿热兼证,都可以考虑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和理中汤的区别在于:理中汤的病机是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是自利不渴,在临床中,舌头往往是白腻或白滑的,并无热证;而半夏泻心汤的病机是寒热错杂,有明显的脾胃升降失常表现,一般伴随口干口苦、舌苔黄厚等湿热表现。从舌质上来说,理中汤的舌质是偏淡胖,舌质较嫩;而半夏泻心汤的舌质明显偏老。
另外,半夏泻心汤的下利没有热象,不会出现利下臭秽、肛门灼热等协热利表现,这一点就和病案2的葛根芩连汤证又有了明显的区别。
三则医案,辩证用方之得与失,是我行医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对经方深入学习、不断体悟进步的一个见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