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守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笔记:守就是收摄、守护,神就是心念、意志,通俗讲就是注意力、专注力和精气神,往高一点的层次上讲就是思想、信念。“守神”就是收摄心神、坚定信念,使神不外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充耗,直接关系到人的壮老。就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所言:“人若能清净,天地悉皆归”。守神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神时时回归身体,做到心境平和坚定,体内真气自然流动,从而达到“寿敝天地”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守神”:【灵枢】小针解第三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笔记: 古人不论是在开方施药还是施针,都非常重视“守神”。认为守神是上法。不单单是病患要守神,作为医者,也要全神贯注,心无杂念,“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始终注意守住“医患”双方的“神气”,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笔记:这里将医生分为粗工和上工。粗守形,一般的医生重视的是形质,也就是着眼于病患身体中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具体感知到的东西,粗工局限于这些东西去治疗“人的病”。而上工,也就是高明的医生在形质之外,还着眼统摄整个身体的神,注重察知人这个生命体神机的异常,整体地去调和“病的人”。所以医者治病不能止于“守形”,还要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找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把握阴阳、察辨神机。
总结:通过对《黄帝内经》全文的搜索,发现“守神”这个关键词有三处,分别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灵枢.小针解第三》、《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在这三处原文中,“守神”的概念略有不同: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守神”是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提出要精神内守,强大人这个生命体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去抵御疾病,获得长寿少病的效果。《灵枢.小针解第三》中,“守神”是指医者治病时该有的状态,提出医者治病时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要求“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守神”则是一种治疗的思路,是医者治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指出医者治病要有整体观,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抛开现象看到本质,察知病患神机的异常,从而下针施治。总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还是治疗的思路,“守神”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状态和治疗的效果。能“守神”的人,多是“至人”、“圣人”和“贤人”,能“守神”的医生则是潜心定志、把握神机的上工。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