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论

痹 症 论

雅一班孟燕

写在前言:

没有学《黄帝内经》之前,不知道痹症是什么?尽管本人深受痹症之苦很多年。只是每年去医院调理,偶尔听中医大夫说过,我这个背痛是痹症,也没想过买一本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一下,只是机械的听从医生的治疗法则:吃药,针灸。后来,我的一位亲戚学了针灸并且开了自己的针灸诊所,去过几次,她每次都说我的后背已经粘连,需要花时间把后背揉开,单纯针灸效果不大。怎奈时间不允许,再加上离得比较远,就不了了之。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2021年,因缘际会,我有幸成为精一书院的第一批学员,开学第一课,老师的开放式教学吸引了我们这群中医粉,就《黄帝内经》全文,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作为作业论文,面对庞杂的《黄帝内经》,从中选一个专题并不难,但是,想深入的去挖掘,好像没个十年八年,都不敢轻易说自己读过《黄帝内经》。

气血、痹症、虚实、养生与养身、阴阳、脉诊、津液、五运六气,看着这些选题,眼花缭乱,想着深受病痛的折磨好多年,如果没有问止中医,我还在求医问诊的路上踯躅独行,能深入的了解一下痹症,也不枉痹症在我身上存在这许多年。

这许多年,它和我相处,并不愉快,因为很痛,特别是阴雨天和寒冷的冬天,不过,我倒是一路承受过来。

这疼痛,终于在2021年仲夏止于问止中医。感恩,感谢。

一、何为痹症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丹波元简《素问识》高云:“痹,闭世,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腑有俞,五脏亦有俞。五脏有合,六腑亦有合。故有五脏六腑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黄帝内经》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题解本篇是痹症的讨论专章,先从痹病以病因来分类和以四时来分类而列出痹病的种类,并且说明痹病侵犯五脏六腑的病因和症状,以及病程发展的对治,针刺治疗的方法,探讨了因营卫之气引发痹病的原因,以及其他痹病的不同症状的发展。

笔记:黄帝问说,痹症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就产生了痹病。若风气较多,则成游走性之行痹,寒气较多时,就成痛痹,若湿气较多,就成酸痛不已,且固定不移的著痹。

因为风邪善行而数变,当其偏盛所致之痹,就有游走性疼痛的特点,故谓之“行痹”;寒邪凝滞主疼痛,是为外邪最易致痛之邪,所以,当其偏盛所致之痹,以疼痛剧烈为主要症状,故谓之“痛痹”;湿邪具有重浊粘滞之性,当湿邪偏盛,以肢体,关节疼痛,浑身乏力,身重为主要症状,故谓之“著痹”。

现在想来,我所与之共处的就是痛痹了。当年生孩子的时候,因为婆家嫌弃是女孩,也没有好好照顾月子,适逢冬季,天寒地冻,又是在农村老家,所以,受了寒气,后来,这背痛就一直如影随形,直到遇见问止中医。

又《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笔记:如太阴受损,名为水,病人出现水肿;又如厥阴少阳不通,则生喉痛,呼吸困难;

又《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十八“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

笔记:若医生呼一次气,病人脉跳三次,吸一次气脉跳三次,有急躁的现象,如果尺部皮肤较热就是温病,也就是津液不足引起的热性病;如果尺部皮肤不热,脉虽速,但感觉脉内气机有加速现象,此为风病,也就是外感病;如果脉内出现流动不畅的感觉,也就是涩脉,则病人必有痹病,即麻木不仁。

综上,分别从风寒湿邪气侵犯人体,又导致经络脏腑阻痹不通,从脉诊等方面说明了什么是痹症。

二、痹病的分类

(1)根据邪气的性质不同,《黄帝内经》痹症第四十三篇,“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笔记:根据邪气的性质不同,分为行痹、痛痹、著痹。之前如影随形跟了20年的背痛,按照邪气的性质,就是痛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养身体,尽量不要让身体感受到风寒湿的侵袭,给自己带来身体的病痛,一旦身体受病,要尽快找到好的中医大夫调理,让身体机能尽快恢复。

(2)按四时季节来分,《黄帝内经》痹症第四十三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笔记:痹病分为五种,又是什么呢?岐伯回答道:若是冬日得了痹病,我们称之为骨痹,若是春天得了痹病,我们称之为筋痹,若是夏季得了痹病,我们称之为脉痹,若是长夏得了痹病,我们称之为肌痹,若是秋季得了痹病,我们称之为皮痹。这就是我们说的五体痹。

(3)邪气侵犯五脏六腑痹

四时刺逆篇六十四“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笔记:厥阴有余之时必生阴痹之病,麻木不仁在阴侧,其不足之时必生热痹之病,肝脉呈滑脉表示病疝气,肝脉呈涩脉必生小腹胀气之病。

少阴太过时会有皮肤麻木并且生隐疹,少阴不足会生肺气不足的病。少阴脉呈滑脉表示有肺受风则咳的病,少阴脉涩,必有膀胱积小便并且带血的症状。

太阴太过时会有肌肉不仁的病,如中了风寒,太阴必不足,此时必病脾脏,脾脏运化不力。太阴之脉呈滑脉,表示有肌肉麻木不仁的病,太阴如为涩脉,表示有积在腹中,常觉腹部胀满。

阳明太过之时,会有脉速现象,并且身体时有发热,阳明不足,会病心痛,阳明脉呈滑脉,则有心痛时发时止的病,阳明脉呈涩脉,表示有积在体内,令人时常受到惊吓。

太阳太过,会有骨病,身体沉重,太阳不足会生肾病,太阳脉呈滑脉

表示肾有风邪之病(感冒病毒入肾),太阳呈涩脉,表示会有积病在脉中,令人发癫痫。

少阳太过会有筋的病,胸胁胀满,少阳不足时会生肝病,少阳脉呈滑脉,表示肝风内动,少阳脉呈涩脉,表示脉有积病,常令人抽筋及两眼疼痛。

因此,春季时阳气聚在经脉上,夏季时阳气聚在孙络上,长夏时节阳气聚在肌肉上,秋季时阳气聚在皮肤上,冬季时阳气会潜藏在骨髓之中。

《黄帝内经》痹论篇四十三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笔记:黄帝问说,五脏六腑得到痹病,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道,因为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申至内造成的。因此,骨痹不去,再次被外邪所伤,必会内延至肾脏;如筋痹久不去,又感受风邪入侵,必使痹病深入于肝脏,如肌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侵入,于是痹病进入脾脏;如皮痹久不去,又感受外邪侵入,致使痹病进入肺脏。

     故所谓痹的区分,是以四季时节为准,在不同的季节,五体痹又重感当时的外邪入侵致使痹病进入五脏而产生的病情。如肺伤于痹,会造成胸满,呼吸气短且呕吐,心伤于痹,令血脉不通,胃中胀满心烦,气志强烈上冲,呼吸短促,咽干容易打嗝,气上冲时,令人产生恐惧,肝伤于痹,令人夜晚睡眠易惊醒喝水多,小便次数多量少,腹部胀满如怀孕一样。肾伤于痹,易生水肿,从屁股直下到足踝,从背部向上到头部,脾伤于痹,四肢倦怠乏力,易咳兼吐白液出,易阻塞咽喉,肠伤于痹,频频喝水,小便不通,呼吸浅短,肠鸣则腹泻。胞伤于痹,用手按小腹膀胱位置会很痛,好像热水烫过一样,外症是小便困难,鼻流清涕。

三、痹病产生的原因

(1)痹病久居不去,邪传于内而成五脏痹

《黄帝内经》痹论篇四十三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笔记:黄帝问说,五脏六腑得到痹病,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道,因为五脏各有所主,痹病久居不去,因而延申至内造成的。

所以,又回到说过的主题,身体感受到了邪气的侵袭,一定要及时处理,找到好的中医大夫或者自己把身体调理过来,否则,一旦感受外邪,久病不去,外邪就会在身体里传遍,造成身体机能下降。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笔记:心气所聚合之处,即为血脉,表现在外形上即为面上的气色,能抑制心脏的是肾脏;肺气所聚合之处是皮肤,而体毛是其表征,受制于心脏;肝气所聚合之处在筋上,人的指甲是其表征,受肺脏牵制;脾脏所聚合之处在肌肉,其表现在唇上,受肝脏牵制;肾气所聚合之处为骨骼,其发于表在头发上,受制于脾脏。

之前,读这一段,后半部分一直不明白,其主肝也,其主肺也,其主心也,其主脾也,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学了一点周易的知识,才恍然大悟,人体也是相生相克的,用五脏的相生相克,来维持身体机能的平衡,所谓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木火土金水,就在这相生相克间维持着身体的平衡。感叹于祖先的智慧,为生在华夏感到幸运。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笔记:人的脉象有滑涩浮沉,这可以用手指来区分,五脏产生的现象,可以用理论来推演,五脏发出的声音,可以用听的办法而了然于胸,五色上的细微变化,可以用眼睛仔细的观察出来,只要脉正常,色也正常,人能脉色相合,必为一健康之人。

心脉洪大如滚水来,按之力强而坚,面色红赤者,病人必呈现出喘嘘严重之状,诊断当为有多余的积气停滞在胸中不去,有时因饮食不当而引起。我们称之为心痹,有时是因为病人思虑过重,心气损伤至虚,病邪乘虚而入造成的。

病人面色苍白且脉浮又无力,喘息不止,此为上虚下实之症状,上气不足,病人易惊,且喘而虚弱,这叫肺痹,因血无法贯入胸中而产生的,有忽冷忽热的症状,是因为大醉之后强行入房而产生的。

病人面色青,脉又如琴弦一样劲急,脉象呈长条状且重按时左右弹出不止,此乃气血不通,积滞于臂部及胸肋位,病名为肝痹,此因久居寒湿之地,下焦寒且湿,此于疝病同类病人必腰痛,足冷,头痛。

病人面色黄,且脉出现大而中虚空的时候,此必气血阻滞,停聚少腹内,造成寒气停留,病名为厥疝,女子得了此病,和男人一样,会造成妇科问题,得到此病,必四肢沉重倦怠,是因为大汉后,当风所致,风邪如肌肉所致。

凡是病人面色黑,且脉盛大,按之脉上跳有力又粗大,此必有气血停滞于小腹和会阴处,名曰肾痹,此病得之于冷水沐浴后立刻卧床而眠导致。

(2)痹症侵犯六腑的原因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笔记:黄帝问说,外邪停留在六腑消化系统中,又会如何呢?

岐伯回答,这是饮食不节制,居住场所不适,以及生活不规律所造成的,六腑和五脏一样,各有各的背俞穴,当风寒湿三气伤于俞穴时,适逢此人不知饮食节制,或者居处环境不适,生活不规律,而使脏腑功能衰弱下来,病邪便顺着俞穴侵入六腑。

日常生活中,要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尽量做到饮食平衡,吃饭七分饱,不要过食,做到不贪吃,同时饮食宜清淡,粗细粮搭配,肉蛋菜均衡。居所要清净,干净,保持干燥,不要过于潮湿,温度要适中,夏天不吹空调,冬天室内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不利于收藏。

(3)荣卫之气引发痹病的原因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笔记:黄帝问曰,人体的血和气也有痹病吗?

岐伯对曰,人体的血,来自于饮水和五谷的精华,能协调五脏之间的关系,分散在六腑之中,故能入全身的经脉,上下全身贯通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是水谷产生的热气,其性彪悍,善走窜,且迅速,无法入于血脉之中,它循经于皮肤肌肉之间,使体内三焦油膜充满肠热之气,分散在胸与腹腔之间,人体的血和气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逆行所致,只要血和气顺行,就不会生病,人体的血和气顺行,不会和风寒湿三气相结合,所以就没有痹病。

荣卫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和调于五脏,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也是五脏六腑赖以濡养和温煦的物质基础,因此荣卫失调使五脏受损,也是五脏痹和六腑痹形成的原因之一。

(4)其他原因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二十三

五邪所乱,邪如于阳则狂,邪如于因则

笔记:外邪入于体内造成变乱,如邪入于阳腑则生狂症,邪入于阴脏则生痹病。

《黄帝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笔记:黄帝说,一个人,不是因为穿的少而感到寒冷,也不是身体受到了寒气而感到寒冷,但是寒气从他身体内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对曰,这是因为此人阳热之气不足,阴津液过多,而适时又外感六邪之气所致,此时,就会感觉身体寒冷,就好像刚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太阳不退位,即春寒夏作,冷雹乃降,沉阴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痹厥,阴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笔记:太阳寒水不退位,则春季又发生寒冷的气候,冰雹降下,阴沉之气,昏暗覆盖,至二之气时,寒气尚未褪去,人们易患寒痹厥逆之病,表现在阴痿不用,小便失禁,腰膝皆痛等症,温疠病发作较晚。

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篇 第十六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笔记:冬季时使用夏季的针刺方法,病也不会好转,反而使表阳之气四散不守,而造成手足麻痹不仁的症状。

四、痹病的治法

(1)痹症的针刺治疗方式

《黄帝内经》痹症论篇第四十三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笔记:黄帝问曰,如何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痹病呢,

岐伯答曰,治疗五脏的痹症,取其俞穴,治疗六腑的痹症,取其合穴,痹症病循着不同经脉,各有其症状,用针调试其过与不及,则病易痊愈。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笔记:南方地域是天阳高广,万物茂盛之地,该地区处于水分多,并且地势低洼之处,土质柔软且湿润,常年多雾及露水,该地区的居民喜欢吃酸味食品个发酵之后做的食品,因此居民多皮肤纹理细腻,并且皮肤呈现日晒的红色,因此多易发生痉挛麻痹的病症,这种病症比较适合使用细针进行针灸治疗,所以,世传九针之术,是由南方传入的。

(2)其他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笔记:今风寒直中于人,令人的皮毛直竖,毛孔闭合,体热充斥于内无法散出,这个时候,用发汉的方法,使毛孔打开而汗出,病邪就会离开身体。

病邪若已经不在表皮而深入到肌肉,则会麻木不仁或者水肿,这时,当用热药汤或者火灸来熨帖所痛之处,或者用针刺放血的方法,以使病邪去除。

如果施治不当,病邪就会传入肺脏,名肺痹,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如果此时还是没有治愈,病邪就会传到肝脏上,名曰肝痹,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传,也叫厥逆,病名肝痹,又名为厥病,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道,使用针术来治疗。

如果还是没有治愈,病邪就会传到脾脏,名曰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小便黄,此时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

如施治不当则病邪会传入肾脏,名曰疝瘕,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又名蛊,这时候,可以按摩,可以吃药。

如施治不当,病邪就会传入心脏,病人此时就会出现手足痉挛拘急,此病名曰瘛,这个时候,可以吃药。可以针灸,针药并施。

如果还没有治愈,只需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若病邪属于慢性疾病,肾脏的病传至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再次反转回归肺脏中,肺脏已经在初始病时既已受损,此时,病邪再次传回肺中,就会令肺脏时冷时热,此病已深且顽固,正常情况下,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传变的法则。

五、痹症有各种不同症状的原因(痹症与体质的关系)

帝曰:善。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笔记:黄帝说,答得好。

痹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会麻痹,有的会时冷时热,有的会很躁,有的会很湿,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到,疼痛的症状乃因寒气盛,此因寒而生痛,有的无痛者却麻木不仁,此表示病已久并且深入体内,使气血行走阻涩,但经络还是通的,所以,不痛。皮表没有气血的滋润,所以麻木不仁。病人感觉寒冷,是因为本身阳气少,阴气多,与病邪相抵抗而产生的。病人感觉发热的,是病人素来阳气多,阴气少,此时,如果病邪之气胜过本身的阳气,阳热之气必然收到压制,此痹因热而生,故称之为热痹。如果病人多汗皮表湿濡者,表示病人湿气很盛,因为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又感受湿邪造成的,所以会多汗且皮肤过于湿润状。

六、五种痹症不痛的原因

帝曰:夫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笔记:黄帝问曰,有的痹症病不痛,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痹症在骨,令人身重,痹症病在经脉,则令人血气凝结而无法舒畅的流通,痹症病在筋上,令人四肢伸展不利,痹症生在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痹症病生在皮肤间,就会令人生寒意,凡以上五种痹症病,都是不痛的。

凡是痹症病发的病人,遇寒气入侵,则必生拘急症状,遇热邪入侵,四肢必会弛缓无力。

结语:感谢雅一班的各位师兄,大家互相帮助,无私奉献,贡献了很多写作材料,从而节省了我们很多时间,特别是刘师兄,为我们痹症小组贡献了卓越力量。

来到这个集体,我想说,是上天的眷顾,感谢遇到的每个人----精一书院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陌生又熟悉的学员们,犹记的林大栋老师开学第一课讲的,因了网络,天涯若比邻。

未来两年,我会倍加珍惜这份缘,祈愿精一书院的每一位学员都学有所成,愿我们甘心做中医传承的火种,把中医文化代代相传,让我们的中医文化永远传承。振兴中医药,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是我们智慧的根本,不能数典忘祖。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