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结业论文——临证1班乌兰娜

祛瘀方剂的比较

中医认为“奇病属血,怪病属痰”,临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患者,治疗的时候会有效,随后又反复发作,这类病人多为中老年人,很多疼痛剧烈,久治不愈,多见面红或面颈部的赤丝血屡,或小腿部皮肤暗,或青筋多,舌诊可见舌面上出现瘀点、瘀斑,或舌底静脉的曲张、增粗、肿胀,或舌色偏暗。或手掌、手指色青暗,从这类患者的表现,初步判断其病情转归后非常重要的证——血瘀,也是现在主要的病因,很是顽固,所以临证难办之时,我多用繆刺法,将瘀滞的血液抽出,往往立竿见影。那么在临证处方用药时,到底该怎么配伍才能得当,才能将停积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瘀血祛处,下面筛选汉唐以前与后世比较著名的几个活血祛瘀方剂作比较,看看这些方剂的作用范围和作用部位有什么不同,哪些药物是常用的,出现频率较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一、常用活血化瘀方剂组成

二、常用单味药的作用

1.从上面的方剂比较药物组成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方子中都有桃仁,说明桃仁为活血祛瘀药中的一个重点药。从中医大脑中医中查找到

桃仁:性味苦、甘,平;有小毒, 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多种血瘀证2、用于肺痈,肠痈3、用于肠燥便秘4止咳平喘。

药性对比:

(*来自问止中医大脑) 

从温热性对比来看,桃仁为寒热中性药。其他性对比:泻降散润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不论体寒体热均可选用桃仁,又因为其性润,所以体内有水湿的,较为不宜使用,所以当归芍药散中没有桃仁,因其为一个化瘀利水的方剂,针对体内有停水,所以体内水湿较重者不宜使用带有桃仁的方剂,或者配伍祛除水湿药物一起使用。

2.从方剂组成表中可以看到大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率较高,从中医大脑中医中查找到

大黄:性味苦,寒,归经:脾胃大肠肝心。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临床应用: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

(*来自问止中医大脑)

从中医大脑对药性的分析来看,大黄的药性为寒泻降收燥。在运用时考虑脾胃虚寒者慎用。

3.芍药,分白芍和赤芍,这里芍药指的就是白芍,两者性味 归经功效都有差别。从中医大脑中医中查找到

芍药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中可应用于: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药性:微寒补收润。药性为收补,

 《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体阴而用阳,芍药味酸甘,酸甘可化阴,用酸甘所化之阴滋养肝体,阴胜可制阳,肝阳得到制约诸多的痛症就可以得到缓解,补肝之体制肝之用,这就是所谓的酸泻之。酸泻,即泻肝之用 。

也就是和肝本身的调达相反的一种作用,对肝经气机的影响是“反调达”的,肝阳亢则为害甚多,伤寒论中的芍药是一个调节脏腑阴阳的药,应用很广泛。

 赤芍苦,      微寒, 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临床中可应用于:1、用于血热之斑疹、吐衄2、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3、用于目赤肿痛

 药性:微寒泻散

从功效的对比来看,白芍养血但没有活血作用 ,赤芍没有养血但有祛瘀的功效,所以作用峻猛的祛瘀方剂中大多用到的是赤芍,而作用缓和的祛瘀方剂用的多为白芍,取其养血平肝止痛的功效。

4.桂枝,性味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中可应用于: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温补散燥

5.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临床应用于: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2、用于虚热证3、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跌打损伤4、用于疮痈,肠痈

 药性:微寒泻散

6.芒硝: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泻下,软坚,清热之功。

 临床应用:1、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2、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3、外敷尚可回乳

 药性:寒泻降散润

7.当归: 性味,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诸证 2.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血虚,血滞或寒滞,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4.用于痈疽疮痈 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药性:温补升散润

8.川芎 :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血瘀气滞证2、用于头痛3、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药性:温补升散润 

从当归、川芎两味药的药性对比看,就是一致,或者一样。我们从性味归经来看,当归多了甘味,从阴阳来看,偏阴,偏里,从归经来看当归全部归脏,川芎除归肝外,胆心包属腑,如同夫妻一般,一内一外,一阴一阳,药性同,作用方向一致。(当归+川芎)是一个药对,功效:养血、活血、止痛。

所以如此协调配合得一对运用在很多活血,补血方剂中。起到养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三、祛瘀方剂的作用分析

下面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到的方子,它们共同的药是桃仁、大黄。

桃仁+大黄——他们本身同时具备泻降之性,相合在一起即寒泻降散收燥润,泻降之性加大,所以两药相合作用驱下,所以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抵当汤,作用位置都在下焦。这几个方剂组成中,都没有用到赤芍,因赤芍归肝经,作用在肝所主病变,如血热血瘀,肝经所属经筋,及目系瘀滞病症。所以它们的主要作用集中在下焦,以下为方向目标。

1.桃核承气汤中加入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相使,芒硝软坚。本方实际是由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所组成,是治热邪郁于血脉,滞于下腹部,而呈现少腹急结症状,上逆而发生神经症状的方剂。桃仁专司实热的血证,配同桂枝驱逐下腹部的郁血,并治血行障碍;又桂枝为协同甘草而降下上冲;大黄、芒硝则以泻下解除实热,向下疏导气的上冲。 本方不仅有去局部淤血,疏经血行障碍之效,且能袪除急结之坚块,风瘀热互结,血蓄下焦之实症体质病皆可使用。

2.大黄牡丹皮汤的使用时机是肠痈初起,因为有脓有热所以加入丹皮一清热凉血,环境温度降下来,病变部位才能不再被炙烤,冬瓜子,归肺肝大肠经,在这里专清肠道的痈脓。大黄、桃仁、牡丹皮都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唯有冬瓜子消痈排脓,芒硝,软坚而泻下,药味虽少但每味药都都独特的作用。共同发挥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的功效。

3.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抵当汤 三药的组成结构更加相似 ,

下瘀血汤    (桃仁、大黄、蟅虫、蜜)

大黄蛰虫丸  (桃仁、大黄、蟅虫、 蜜)  +  芍药  黄芩  甘草   杏仁  干地黄  干漆  虻虫 水蛭 蛴螬   

 

抵当汤   (桃仁、大黄、 虻虫 、水蛭)

大黄蛰虫丸(桃仁、大黄、 虻虫 、水蛭) +   芍药  黄芩  甘草   杏仁  干地黄  干漆  蛴螬  蟅虫 蜜


下瘀血汤:治疗下焦瘀热痛实症。蟅虫的作用是逐瘀,破积,通络,理伤. ( 大黄+蟅虫 ) -破血逐瘀、通经止痛、消痛散结。《金匮要略心典》:大黄、桃仁、蟅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 


水蛭: [性味]咸、苦,平;有小毒。  [归经]:肝   [功效]:破血逐瘀消症                [药性] 泻

 虻虫: [性味]苦,微寒;有毒。          [归经]: 肝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症            [药性] 微寒泻

抵当汤 功用—下瘀血。攻逐蓄血。

 [适用症状]

下焦蓄血所致的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易解,脉沉结,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

 [方解]

1.方中的水蛭、虻虫俱有溶解凝血和血块的作用,除去栓塞,排除陈旧而非生理上的血液;大黄则为通利凝结的老旧废物的泻剂,且有消炎健胃的功效。

2.水蛭能溶解凝血,袪除陈旧瘀血;虻虫为驱瘀血剂,能驱逐陈旧瘀血,并软化血块;桃仁亦为驱瘀血剂,兼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大黄协同水蛭、虻虫,通利凝结于下腹部的瘀血及老废物,且有消炎的功效。由于这些药物的互相协力,而驱除下腹部的瘀血,并治由于瘀血所引起的各种疾患。 

 [注意事项]非属瘀结证实者,本方不可贸然使用。孕妇忌用。

大黄蛰虫丸:含药对(桃仁+燀苦杏仁)[功效]—气一血,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大黄+蟅虫 ) -破血逐瘀、通经止痛、消痛散结。

[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由原文可知,方中用了芍药、甘草、杏仁、干地黄、蜜这缓这类缓中补虚之品,因病人五劳虚极,又有瘀积的实证,所用之法为攻补兼施。所以需谨记下面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较多,补虚扶正则不足,虽有去病即所以补虚之意,但在干血去后,还应施以补益之剂以收全功。有关用量,取其量小,攻瘀而不伤正。小豆大5丸,约今1g重,若属瘀血而热盛者,每次可用到3-6g。若属妇女子宫肌瘤,在出血时,暂停使用。

4.桂枝茯苓丸: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症块。相比较上面几个方剂的俊下瘀血来说,桂枝茯苓丸为缓消之剂。桂枝归心经,有温经通脉的作用,牡丹皮归心肝肾经,活血散瘀,桂枝牡丹皮同属心经,桂枝可协助牡丹皮温通消散瘀滞的血液。所以药对(牡丹皮、桂枝)[功效]:活血去瘀,调经止痛。

方解:1方内的桂枝能制止血气上冲,并协助其他药物使气血通顺,舒缓血气凝结;茯苓和桂枝治腹部动悸,并疏导停滞的水分;桃仁则疏通血滞而使血行通顺,兼有缓下的功能;牡丹皮可舒缓凝结的瘀血,并能顺气,具有气、血兼治的功用;白芍能通血滞,缓和凝结。由这些药物的综合作用,而舒缓下腹部的凝滞,解除炎症及缓和疼痛,治疗因瘀血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2本方专攻活血袪瘀以缓消症块,用途甚广,对于妇产科诸症用之屡奏卓效,适于长服,而虽为主治妇人病的处方,但是男人也可以使用,适于虚置中等体质,罹患慢性瘀血之症。本方在“济阴纲目”中,名为催生汤,谓在产前,当产母腹痛腰痛,胞浆已下时,服之有催生作用。在“妇人良方”中,名为夺命丸,谓妊娠下血不止,胎若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方中桂枝与赤芍,为一阳一阴,茯苓与牡丹皮,为一气一血,用以调寒温而扶正气;桃仁则用以破恶血而消症痼。五物相须,可加强有害物资的排泄,合为改善血流,通经止痛剂。

[注意事项]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症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四、日常使用药物的弊端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如此构成恶性循环。瘀血从阴阳的角度分,属阴,阴性沉降,阻塞,全身血液随气机升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一有停滞就成为诸病的祸根。现在逐渐认识到血液瘀滞的不良后果,一些心脑血管后遗症的患者,往往常时间服用活血化瘀类的药物作为预防性用药,这样就出现很多的问题,有的人长期服用化瘀药,消耗大量的气血,或者自身气血条件不足,加之服用很俊的化瘀类药物并没有给与气血的补给,很多患者出现神疲乏力气血衰少的状态。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为患者普及合理的治疗观念,防止意外的发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