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論文臨1班賴姿蓉

四逆散、逍遥散、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均可治疗胁肋疼痛应如何区别运用?


逍遙散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 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 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 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 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 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组成] 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白朮(土 炒)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 薄 荷煎。(医方集解)

 [功用] 疏肝养血,健胃和脾。

 [适用症状] 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 少,月经不调,乳房作痛,舌淡红、脉弦而虚。

 [方解] 本方是一养血疏肝,益中和脾出和解肝脾剂,为治肝郁血虚的代表方剂, 一般多用来治一切气郁之病,而经验 上本方用于忧郁起病者有效,尤用于 妇女较男子为多。 本方药味温和,常被作为病后调理用。故方用当归、白芍、柴胡养血疏 肝为主配伍;茯苓、白朮、甘草补中 健脾为辅;配合薄荷、生姜,一可加 强疏肝解郁之功,二可协助温中调和 肝,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之功,故对 肝郁脾虚,仔血不和所致之杂证,均 有良效。疏逆和中,诸证自己,故有 逍遥之名。


四逆散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

[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上 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 匕,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耳通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 三服(现代用法:依上述剂量水煎服, 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或依上述比例打成生药粉,每次服4 6g,温开水送服)。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适用症状] 随用症状 胆结石引起的胁肋疼痛。

 [方解] 1. 本方是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等四味药物所构成,亦为是从大柴胡汤方中去黄芩、半夏、大黄、生姜、大枣而加甘草所组成,故无呕吐、便秘等症状,有时却会发生较强的急迫性心下疼痛。

2.本方是由大柴胡汤去黄芩、半夏、大黄、生姜、大枣,而加甘草所组成,从大体上看是近于大柴胡汤。而与大柴胡汤相同之处为肝部之实,不同之处为脾胃稍为虚弱,似

可这样解释。 柴胡能治因胸胁气血凝滞,而生血 热,为之而起的水的流通受阻;枳 实开气破凝结,而使水的流通,畅 顺无阻;白芍能舒顺血液的凝滞, 缓和四肢肌肉的挛缩;甘草有补胃 虚之功,且缓和四肢肌肉的紧张与急迫症状。 如上本方能治因胸胁部与心下有气 凝滞,而起紧张症状,为之气不能 通达于四肢的状态。换句话说,即 可适用于肝病、胃病、筋紧张之 病、神经症状等各种疾患。

3. 本方虽入少阴病,但本证实非真正的少阴病,乃系因为传经热邪,陷 入于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 肢,致呈四肢厥逆。厥逆一证,有 寒、热之分,此即属于热厥。 本方以热厥,而并有胸胁苦满与腹 筋拘急的腹证,为主要目标。此 外,亦会伴有咳嗽、动悸、腹满、 腹痛、下利、尿利减少、精神不安 等症状。

本方以治四肢厥逆而取名,适用于 神经性官能疾患之四肢冷者,亦可 视做大柴胡汤的变方。因阳邪传里 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 苦寒下之(恐伤其阳),故用柴胡和解 表里散阳邪,白芍收元阴,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用辛苦酸寒之 药以和解之,则阳气遍布四肢,热 厥消除,诸症亦消。

4.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 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 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 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 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 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 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 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 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 机为法。


柴胡疏肝散

[出处] 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 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 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 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香通法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功用] 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适用症状 肝郁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疼痛、寒 热往来或嗳气、泛酸或乳房胀痛、 舌偏暗、苔薄、脉弦涩。


[方解] 本方为四逆散加陈皮、香附、川芎、 而将枳实易枳壳而成的。除具有疏肝 健脾之功外,更有行气活血之效。方 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陈皮、香 附,行气散结;白芍柔肝养血敛阴; 川芎乃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行 气;炙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诸 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养血, 活血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项 本方芳香辛燥,易于耗气伤阴,不 宜久服。若胁痛而伴口干,舌红苔 少等肝阴不足之证者,应配伍养血 滋阴之品同用。


一貫煎

[出处] 续名医类案

[组成) 北沙参10g 麦门冬10g 当归10g生地 黄20g 枸杞子10g 川楝子5g水煎服,六碗水煮成两碗,早晚饭前 各服一碗。

[功用] 滋阴疏肝。

[适用症状]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所致的胸脘胁 痛,呕吐酸水,咽干口燥,舌红少 苔,脉细数或弦虚者。


上四方均可疏肝,用治肝气不舒之胁肋疼痛,但其主治临床表现和功用却各有不同。

 

(1)四逆散为疏肝之基础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即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后世多用作疏肝和胃之通剂,常用于肝胃不和的脘腹疼痛,胁肋胀闷,脉弦等,功可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2)逍遥散主治肝郁脾虚血虚证。三者相因为病,互为因果,但总病机为肝郁,可致脾虚血虚,而脾虚血虚又可加重肝郁。其主证中除两胁作痛外还可见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虚弦者,该方功用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3)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则疏泄失常。横逆犯胃,故可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久则结为疝气瘕聚。故在配伍上以滋养肝肾及阴血药为主,疏达肝气之品为辅,共成滋阴疏肝之功。

 

(4)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滞证。肝喜条达,恶抑郁,如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可致肝气郁结,除胁肋疼痛外,还可见嗳气太息,脘腹胀闷,脉弦或往来寒热。本方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