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类方比较
一、类方的概念
所谓“类方”通常指在主方基础上经过加减药味后形成的一系列组成相似,但功能主治各有侧重的方剂。一组类方中的每一首方剂即为类方元。类方思想最早始于唐代孙思《千金翼方》。书中明确提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说法。跟随林大栋老师学习的近一年的时间里,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时,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又非常方便的中医大脑学习工具,而且将经方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一来在临床对方剂的运用更加灵活精准了。
二、类方研究的意义
类方研究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类方研究有利于整理和归纳繁杂的现有方剂。采用类方分类法对数目庞大的方剂群进行分门别类,通过类方研究辨析类方元之间的异同,进行逐一攻破,再总结各类的组方规律和临床应用情况,实行对现有方剂的有序管理。
(2)有利于揭示类方本身蕴含着的方剂配伍规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是针对具体的病证而产生,类方元之间的异同也是随证的异同而产生,因此,类方研究有利于阐释方证的关联性。
(3)类方研究使方剂的临床应用更加灵活自如。依病选方的思想容易理解,便于新的临床工作人员上手,但往往面临一病多方、难以抉择的局面。类方研究着重于方剂自身的特点,剖析主方、附方之间的异同,因此在临床上,一旦确定主证和治法,即可圈定主方,再结合次证、兼证和病人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附方或是随症加减。
三、四逆汤相关资料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群方之首,是治疗少阴病寒化证的主要基础方,主证有四肢厥逆、无热恶寒、神疲困倦、下利清谷,脉沉微细,舌色淡红或紫而青滞或无苔而舌体屮心淡黑,或舌质娇嫩而胖大等。方中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主要用于阳虚寒盛厥逆证的治疗,四逆汤类方以附子、干姜为中心,根据阳虚的程度寒邪的强弱以及具体病机变化的不同,其变法万千,药物随症加减而成方,聚方成类。
(1)四逆汤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痉,身体疼痛,救其里,宜四逆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吐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2)病因病机:元阳虚衰,阴寒内盛。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3)方药配伍意义
方中附子辛热,重在振奋心之阳驱寒救逆为君药;配干姜为甘辛大热之剂,以协同温阳散寒救逆,使药力持久。甘草则益气调和,既得助附子回阳之力,又可缓附子燥烈之性,甘草合附子温中益气无壅滞之虞。干姜甘草二者共同温中补脾益气,甘草又可缓干姜之烈。
四、四逆汤类方比较
附子理中汤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白术、人参。功用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理中汤是四逆汤基础上去附子加白术、人参。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回阳饮是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肉桂,功用温阳并可引火归元,对于阳虚病症特别是失眠效果很好。
桂枝附子汤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去干姜、加桂枝、生姜大枣。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腠理不固,汗漏不止。
五、运用中医大脑来分析四逆汤类方——回阳饮
回阳饮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了肉桂。阳虚体质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偏颇体质。回阳饮是治疗阳虚失眠我在临床运用非常有效的方剂,阳虚引起失眠的两个方面:一是阳气受损,虚阳上浮或外越,不能与阴相交的虚性兴奋表现:如入睡困难或彻夜不寐、烦躁、焦虑、情绪失控、心悸、舌淡而舌尖红、苔百润、脉细数无力;二是阴寒内盛,阳气受损,阳气虚弱的表现,如寐浅而易醒、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口干但喜温饮、大便溏、甚者腰膝酸痛、夜尿次数多、舌淡或舌胖有齿痕。回阳饮能引火归元,很好的治疗上述病症。
病案举例:
这是刚刚使用中医大脑时,我的门诊的一名患者。患者男,48岁,主诉睡眠质量差2年余,半夜会醒过来,再度入睡十分困难。患者长期白天全身倦怠、睡觉流口水、口干、舌质淡红、齿痕严重,这是比较严重的脾阳虚的表现。患者同时伴有口苦、脾气暴躁、阴囊潮湿等肝胆湿热的表现。方予:回阳饮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剂,效果很好。
六、运用中医大脑来分析四逆汤类方——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是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病案举例:
郭某,女,51岁,长期下肢无力,怕凉、长期整日全身倦怠,伴颜面部的水肿,苔水滑、厚腻,有齿痕,脉沉。输入症状后,计算出最符合方剂是桂枝加附子汤和理中汤。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