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伤寒论》五大泻心汤对比 临证2班 张琴




一、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汤剂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适用症状]

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二、甘草泻心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

1.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2.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求真按嗄字为是),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半夏泻心汤原方炙甘草三两)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剂型]汤剂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适用症状]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解]

1.本方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增加甘草的分量所组成的。主治症状为半夏泻心汤证而起腹中雷鸣及不消化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感觉心情不稳者。增加甘草分量的目的,是因为甘草有缓和急迫症状的功效,而能去除心烦和心情不稳。

2.即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增加甘草的分量而成,治半夏泻心汤证而腹中雷鸣,不消化而起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不安者。甘草能缓和急迫症状,而治心烦及心神不安。应用于胃肠炎、口内炎、产后口中糜烂、下痢、神经衰弱、失眠症、神经症、梦游症等。

[注意事项]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6g以上,也有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副作用。


三、生姜泻心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半夏泻心汤无生姜,干姜用量三两)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剂型]汤剂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适用症状]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口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方解]1.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减少干姜分量而加生姜。应用目标为半夏泻心汤证而嗳气、发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2. 嗳气、食臭及腹中雷鸣、下利为胃肠内的酦酵旺盛所致,为生姜之所主。应用于胃肠炎、酦酵性下痢、胃酸过多、胃扩张等症。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1.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以麻沸汤(热水)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剂型]汤剂

 [功用]解热消痞。

 [适用症状]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方解]《古方选注》: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为痞,按之虚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故以大黄名其汤。以麻沸汤渍其须臾,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


五、附子泻心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药,各别细锉,渍大黄、黄连、黄芩3味于沸汤60克内,须臾,绞去滓。别以水60克煮附子,取20克,合而顿服之。

 [剂型]汤剂

 [功用]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适用症状]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方解]1.《古方选注》: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2.《伤寒贯珠集》: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若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3.《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注意事项]黄连、黄芩、大黄的用量不宜过大。


对比上述五大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成分相同,唯独增加炙甘草用量作用方向变化,治疗范围增加,通过炙甘草温补中焦脾胃而针对脾土不足的症状改善明显(糜烂、溃疡均属于脾土出问题);

生姜泻心汤通过减少干姜增加生姜,虽属于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状态,治疗方向和主治也有所改变,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发汗解表;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