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素问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笔记:最好的养生之道必须遵循阴阳的法则!上古圣人,至人,真人均能掌握阴阳的奥秘并能很好的运用。


素问_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秋冬养,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笔记:论述了阴阳的重要性,治病必须遵循阴阳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从这生,逆则死!圣人谨遵阴阳,愚者只是做做样子。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笔记:阴阳为天地之本源,人体五脏六腑肢节都与天地之间的阴阳相呼应。阳气是我们人体的生命之本,要固护好我们的阳气,损伤了阳气就相当于折了寿命。

素问-金匮真言伦篇第四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腑者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笔记:阴阳的消长是随着太阳的变化而变化,人体的阳气消长也是如此,并且人体脏腑阴阳的属性也是按照这个来区分的。厉害的医生药按照四季阴阳的变化来施针。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笔记:天气万物规律都可以用阴阳来阐述。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太极图运行的规律一样,人体的寒热转化也是如此。药物的属性也可以阴阳来概括。

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笔记:阴阳说起来非常的繁多复杂,它的关键点就是阴阳平衡。掌握阳阳平衡至关重要。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笔记:按脉时必须要分清楚阴阳,见阴脉则死,见阳脉则生。也可以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