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关失眠的章句(雅4-王涛)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原文]
☀ 【本篇題解】邪客,指的是邪氣入侵人體。本篇講述邪氣入侵人體導致人失眠的原因,以及其治療方法。
失眠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 節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藏六府,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于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用针之道:
八虛: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黃帝問於歧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 歧伯答曰:以候五藏。 黃帝曰:候之奈何? 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 肝有邪,其氣流於兩腋; 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 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
笔记:卫气不得入于阴则目不瞑。调足少阴阳明之气以通卫气之形于内。
方:半夏秫米汤补卫气之不足泄厥气之有余。
针:
氣留於兩肘─→肺、心 肺→尺澤;心→少海
氣留於兩腋─→肝 期門、淵液
氣留於兩髀─→脾 衝門、氣衝
氣留於兩膕─→腎 陰谷、委中
【素問】逆調論篇第三十四[原文]
☀ 【本篇題解】逆調是指氣機經脈反逆、陰陽營衛不調。從而產生了熱而煩滿、寒從中生、四肢發熱且遇寒更熱、骨痹、皮膚肌肉麻木沈重、氣逆導致的失眠或喘息這些疾病。
熱而煩滿的病因。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歧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寒從中生的病因。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 歧伯曰:是人多痺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四肢發熱且遇寒更熱的病因。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逄風寒,如灸如火者,何也。 歧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骨痹的病因。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 歧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皮膚肌肉麻木沈重的病因。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 歧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氣逆導致的失眠或喘息的病因。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藏使然,願聞其故。 歧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 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帝曰:善。
笔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原文]
☀ 【本篇題解】說明營氣和衛氣的生成與運行,以及三焦的運行路線和特點。
營衛的來源、生成、輸布、功能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歧伯答曰:人受氣于穀,穀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週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笔记: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素問】病能論篇第四十六[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是說明幾種病症的症狀、診斷方式和病因並說明治療的方法。篇名的"病能",其實就是指"病態"。而本篇之中更說明五種古代醫書的內容方向。
胃脘癰的診斷方式。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 歧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沈細,沈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失眠的原因。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歧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靈樞】大惑論第八十[原文]
☀ 【本篇題解】惑,是指迷亂眩暈;大惑,就是指嚴重的迷亂眩暈。本篇介紹了幾種病症的成因,包括登高時感到迷亂眩暈、善忘、善飢而不嗜食等。
登高時感到迷亂眩暈的成因。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餘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髮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 歧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黃帝曰:餘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複,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 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複。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善忘的成因。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善飢而不嗜食的成因。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精氣并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穀消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病而不得臥的成因。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靈樞】口問第二十八[原文]
☀ 【本篇題解】口問是指先師口授相傳的知識,也就是一般醫書裡不太會講到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症狀。
三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生活無規律。
黃帝閒居,辟左右而問於歧伯曰:余已聞九鍼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 歧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黃帝曰:願聞口傳。 歧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呵欠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寫足少陰,補足太陽。
笔记: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素問】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說明診要(診病的重要關鍵是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指出氣機於各月份所重之臟腑。),以及經終(十二經氣絕的情況)。同時也說明針刺如何合於時及誤區。
診病的重要關鍵是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一、二月氣在肝,三、四月氣在脾,五、六月氣在頭,七、八月在肺,九、十月氣在心,十一、十二月氣在腎。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歧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在春、夏、秋、冬分別有其適合的刺法。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閒者環也。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閒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在春、夏、秋、冬刺成別的季節的刺法時,分別會導致的症狀。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欬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補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㝱。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痺。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靈樞】脹論第三十五[原文]
☀ 【本篇題解】介紹脹病的脈象、發病位置、分類、病因。
脹病的脈象。
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 歧伯曰:其脈大堅以濇者,脹也。
脹病的發病位置。
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 歧伯曰:陰為藏,陽為府。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藏府之內乎? 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願聞脹之舍。 歧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曰: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 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故五藏六府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 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寫,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寫。
脹病的分類
黃帝曰:願聞脹形。 歧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穢,四肢煩俛,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府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餐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慎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寫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靈樞】淫邪發夢第四十三[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在介紹邪氣擾亂人體所導致的不同夢境。
邪氣侵入人體會使魂魄不安,導致睡不好,常做夢。
黃帝曰:願聞淫邪泮衍,奈何? 歧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氣淫于府,則有餘于外,不足于內;氣淫于藏,則有餘于內,不足于外。
靈樞】衛氣行第七十六[原文]
☀ 【本篇題解】衛氣行,是指衛氣的循行。本篇介紹了衛氣的循行細節。
衛氣的循行細節。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歧伯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藏。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趾次趾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主要是討論外感所引起的寒熱變化及疾病發展,揭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也就是所有的熱病一開始都是因為傷寒而起。本篇更是討論了三陰三陽的六經傳遍過程,雖說是熱論,但也清楚說明了傷於寒的表現。並說明了溫病、暑病的區別。這一篇也可以說是傷寒論的一個理論來源基礎。
傷寒熱病的病機與生死判別。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傷寒熱病之非兩感於寒的病程、症狀、脈象,以及其治療方法。
帝曰:願聞其狀。 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柰何。 歧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傷寒熱病之兩感於寒的病程、症狀。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歧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歧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溫病與暑病的區別。
✎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原文]
☀ 【本篇題解】三百六十五氣穴、孫絡、谿谷的介紹,包括其位置與主治。
三百六十五氣穴的介紹(位置、主治)。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 歧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歧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背胸邪繫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胸脇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脇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𦛗兩傍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脾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頂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䆫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齊一穴, 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 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鍼之所由行也。
【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原文]
☀ 【本篇題解】本篇是痺病的討論專章,先從痺病以病因來分類和以四時來分類而列出痺病的種類,並且說明的痺病侵犯五臟六腑的病因和症狀,以及病程發展的對治、針刺治療的方法,探討了因營衛之氣引發痺病的原因以及其他痺病的不同症狀發展。
痺症從病因來分,可以分為三種:行痺、痛痺、著痺。
黃帝問曰:痺之安生。 歧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痺病從四時來分,可以分成五種:筋痺、脈痺、肌痺、皮痺、骨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歧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以夏遇此者為脈痺,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痺,以秋遇此者為皮痺。
痺症侵犯五臟六腑的病因與症狀。
帝曰:內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 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 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 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 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 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凡痺之客五藏者,肺痺者,煩滿喘而嘔;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痺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脾痺者,四支解墯,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飱泄;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原文]
☀ 【本篇題解】本病,是指病的根本,本篇從天地之氣的變化來說明了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失守的定義。
黃帝問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願聞氣交,何名失守? 歧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迺變,變易非常,即四時失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願聞其故,氣交有變,何以明知? 歧伯曰:昭乎問哉!明乎道矣。氣交有變,是謂天地機,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運太過,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運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運抑之。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變之有異,常各各不同,災有微甚者也。
六氣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升不前、降不下、不遷正、不退位)。
帝曰:願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變成民病,輕重何如? 歧伯曰:勝相會,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又遇庚戌,金運先天,中運勝之,忽然不前。木運升天,金迺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風少,肅殺於春,露霜復降,草木乃萎。民病溫疫早發,咽嗌迺乾,四肢滿,肢節皆痛。久而化鬱,即大風摧拉,折隕鳴紊。民病卒中徧痹,手足不仁。 是故己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厥陰木遷正,則少陰未得升天,水運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復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閒作。日久成鬱,即暴熱迺至,赤風腫翳,化疫,溫癘暖作,赤氣瘴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歲,太陰升天,主窒天沖,勝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運先天而至者,中木遇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風埃四起,時舉埃昏,雨溼不化。民病風厥涎潮,徧痹不隨,脹滿。久而伏鬱,即黃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臉肢府黃疸滿閉,溼令弗布,雨化迺微。 是故丑未之年,少陽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又或遇太陰未遷正者,即少陰未升天也,水運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凜冽如冬,水復涸,冰再結,暄暖乍作,冷復布之,寒暄不時。民病伏陽在內,煩熱生中,心神驚駭,寒熱閒爭。以久成鬱,即暴熱迺生,赤風氣瞳翳,化成鬱癘,迺作伏熱內煩,痹而生厥,甚則血溢。 是故寅申之年,陽明升天,主窒天英,勝之不前。又或遇戊戊寅,火運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時雨不降,西風數舉,鹹鹵燥生。民病上熱喘嗽血溢。久而化鬱,即白埃翳霧,清生殺氣,民病脅滿悲傷,寒鼽嚏嗌乾,手拆皮膚燥。 是故卯酉之年,太陽升天,土窒天內,勝之不前。又遇陽明未遷正者,即太陽未升天也,土運以至。水欲升天,土運抑之,升之不前,即溼而熱蒸,寒生雨閒。民病注不,食不及化。久而成鬱,冷來客熱,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噦,熱生於內,氣痹於外,足脛痠疼,反生心悸懊熱,暴煩而復厥。 黃帝曰:升之不前,余已盡知其旨。願聞降不下,可得明乎? 歧伯曰:悉乎哉問!是之謂天地微旨,可以盡陳斯道,所謂升已降也。至天三年,次歲必降,降而入地,始為左閒也。如此升降往來,命之六紀者矣。是故丑未之歲,厥陰降地,主窒地皛,勝而不前。又或遇少陰未退位,即厥陰未降下,金運以至中。金運承之,降之不下,抑之變鬱,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蒼埃遠見,白氣承之,風舉埃昏,清躁行殺,霜露復下,肅殺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鬱,即作風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動,殺霜乃,蟄未見,懼清傷藏。 是故寅申之歲,少陰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運太過,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運承之,降而不下,即彤雲纔見,黑氣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凜冽復作,天雲慘悽。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寒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歲,太陰降地,主窒地蒼,勝之不入。又或少陽未退位者,即太陰未得降也,或木運以至。木運承之,降而不下,即黃雲見而青霞彰,鬱蒸作而大風,霧翳埃勝,折損迺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鬱,天埃黃氣,地布溼蒸,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痛,腹滿填臆。 是故辰戊之歲,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又或遇水運太過,先天而至也。水運承之,水降不下,即彤雲纔見,黑氣反生,暄暖欲生,冷氣卒至,甚即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冷氣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 是故己亥之歲,陽明降地,主窒地彤,勝而不入。又或遇太陰未退位,即少陽未得降,即火運以至之。火運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肅,赤氣迺彰,暄熱反作。民皆旨倦,夜臥不安,咽乾引飲,懊熱內煩,大清朝暮,暄還復作,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天清薄寒,遠生白氣。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兩脅作痛,滿目忙忙。 是故子午之年,太陽降地,主窒地阜勝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運太過,先天而至。土運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氣,暝暗悽慘,纔施黃埃而布溼,寒化令氣,蒸溼復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鬱,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痿少力,天布沈陰,蒸溼閒作。 帝曰:升降不前,晰如其宗,願聞遷正,可得明乎?
笔记:天气所造成的失眠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