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2班刘子源结业论文

栀子类方分析

刘子源

栀子类方的列举

本文所介绍的的栀子类方大多来自于《伤寒论》中,要列举的方剂有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大黄硝石汤、张仲景救卒客忤死方、栀子黄芩豉汤及黄芩汤治散发腹内切痛方。下文先介绍栀子豉汤,再介绍其它所列方剂。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中以栀子作为主药的第一个方剂,其用药只有栀子与豆豉两味,在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栀子其药的功用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和凉血解毒。在《千金翼》中,栀子的介绍如下:味苦,寒,大寒,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与三黄相比较,其四者并无本质差别,从栀子类方中亦可发现,栀子也经常与三黄一同使用。若非要深究差别,可能栀子治疗湿热并不是发挥燥湿的功用,而是发挥其利湿的功用。但无论从本经、别录还是千金翼上都看不出这种明显的差别。

淡豆豉由大豆发酵而成《别录》的记载中:其“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黑豆偏寒,但其毕竟为食物,寒性其实很弱,经发酵后,淡豆豉由微寒变为微温,并可以用来发表。在现行中药学教材中,淡豆豉以寒性而被归于于辛凉解表之列,而教材在论述其具体应用时,又言其可用于外感风寒与风热证,故知其寒热偏性并不明显。作为食物发酵而成的淡豆豉具有不太明显的补益作用,味苦甘酸涩辛,可用于火证兼表不解又有寒湿在内的情况,可以涌泄寒湿解表兼清里热,通过去水湿和轻微的补益作用而温运中焦,整体上属于火证兼水证之中偏于水证者。

观《伤寒论》第76条,栀子豉汤被用于心中懊恼、反复颠倒和虚烦不得眠的发汗吐下之证。与当下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相联系,栀子豉汤可治疗湿热所致的烧心、胸闷、胸中窒和心烦等情况,由78条可知,心中结痛时,也有应用栀子豉汤的机会。

其它栀子类方

与栀子豉汤同时出现的有栀子甘草豉汤与栀子生姜豉汤,前者用于少气的情况即疲乏,欲寐等情况,后者用于呕的情况,用生姜降逆止呕除水饮,故知与栀子相配,生姜也可用于治疗湿热。第79条栀子厚朴汤用于下之后的心烦腹胀满的情况。栀子柏皮汤用于治疗发热而黄疸的较轻之证,就其用药来看,表里之湿热均可治疗。栀子大黄汤在栀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黄和枳实,用于治疗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可以清下湿热。栀子柏皮大黄硝石汤用于黄家腹满的情况,此证宜下,为小大不利治其标之意。救卒客忤死方用桂枝生姜栀子淡豆豉加清酒治疗寒热虚实夹杂之中风。栀子黄芩豉汤与栀子豉汤相比,增加了清热的力量,可以治疗火证之切痛。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