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及其类方:
《伤寒杂病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即原来是太阳表证,用汗吐下法之后,邪气入里化热,“邪气传里必先胸”即热邪入里必先到胸。“虚”是表明热未与有形实邪互结。邪热扰心,则“心烦、失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是形容心烦的程度。此方证的病机为上焦郁热,故应该还有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数的临床表现。该方由栀子、香豉两味药组成,方中栀子苦寒主降,能够清热、引火下行、利小便,因其质地轻故还能宣发郁热,其先煎是为防止该药苦寒伤胃。淡豆豉色黑性苦寒主升发,能宣发郁热,生津液、解表,还能降胃气,其后下取其气薄则升发之性。
若热邪伤气,兼有少气、倦怠懒言等表现,则用栀子甘草豉汤即栀子豉汤加甘草,方中甘草可补气。
若邪热扰胃,影响胃的升降,致胃气上逆出现呕吐,则用栀子生姜豉汤即栀子豉汤加生姜,方中生姜辛温可降逆止呕、健胃散饮,且能制约栀子苦寒伤胃的弊端。 《伤寒杂病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即邪热内入不仅上到胸中扰心,还下到胃脘阻塞气机,导致出现腹满等表现。该方由栀子豉汤去淡豆豉加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其中枳实、厚朴发挥清热、宽肠理气之功。
《伤寒杂病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方证的病机为上焦郁热而兼有脾寒。“身热微烦”的原因同栀子豉汤,因古代丸药指的是巴豆等竣下之剂,故“医以丸药大下之”是脾寒的原因,表现为患者平素不喜凉物,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胖有齿痕等。该方由栀子豉汤去淡豆豉加干姜两味药组成,其中干姜发挥温脾散寒之功。
《金匮要略》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此条来源于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篇,论述的是劳复、食复的证治。意思是大病后,余热未去,若此时行房或者运动,则动则生热,或者饮食不节生热,若热郁中上二焦,表现为发热、心烦失眠、腹胀满,则用枳实栀子汤。该方由栀子豉汤加枳实三味药组成,且用清浆水煎煮,其中清浆水的作用是清热除烦、理气宽中,助肠胃消化。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