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治疗瘀血方剂比较
瘀血:瘀血古人亦谓为恶血,它不但失去血液的功能,而反足以为害,故亦可称之为血毒。妇人由于月经障碍或产后恶露不尽, 均可致恶血的蓄积。男人瘀血大都来自于遗传,他如外伤、疮痈以及内脏炎症、出血等,亦均可促使瘀血的形成。仲景书中对瘀血的证治论述亦多,今略述如下。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注解:此胸满与热入血室的胸胁下满同,和唇痿、舌青均为瘀血的应征。热在血分,故但欲漱水不欲咽;不关乎风邪,故外无热。 脉大来迟,为瘀血的脉应。以上皆瘀血之候,病人见此,故肯定为存瘀血。
“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注解:病人如热状,即指烦满、口干燥而渴等症言,但诊其脉反无热象,此为有热潜伏于阴血,肯定是瘀血也,当下其瘀血。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解:见桂枝茯苓丸条。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积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注解:见下瘀血汤条。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注解:见温经汤条。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黄廣虫丸主之
注解:见大黄廣虫丸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注解:见桃核承气汤条。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注解;见抵当汤条。
摘自《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桂枝茯苓丸
[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着,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亦可改成汤剂水煎服,用量依原方比例酌定。)
[剂型] 汤剂
[功用] 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适用症状] 瘀血留结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产后恶露不尽,妇女经行不畅,舌紫暗或有瘀斑、紫点,脉涩。
[方解]
1.本方中的牡丹皮和桃仁,能散血液的涩滞,及消解血块;桂枝为协助这些药物,强化其作用;白芍能消散郁血,并能缓和肌肉的紧张,且协助以上诸药发挥鎭痛的效能;茯苓是一种缓和剂,有利尿强心的功效。
2.方内的桂枝能制止血气上冲,并协助其他药物使气血通顺,舒缓血气凝结;茯苓和桂枝治腹部动悸,并疏导停滞的水分;桃仁则疏通血滞而使血行通顺,兼有缓下的功能;牡丹皮可舒缓凝结的瘀血,并能顺气,具有气、血兼治的功用;白芍能通血滞,缓和凝结。 由这些药物的综合作用,而舒缓下腹部的凝滞,解除炎症及缓和疼痛,治疗因瘀血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3.本方专攻活血袪瘀以缓消症块,用途甚广,对于妇产科诸症用之屡奏卓效,适于长服,而虽为主治妇人病的处方,但是男人也可以使用,适于虚置中等体质,罹患慢性瘀血之症。 本方在“济阴纲目”中,名为催生汤,谓在产前,当产母腹痛腰痛,胞浆已下时,服之有催生作用。在“妇人良方”中,名为夺命丸,谓妊娠下血不止,胎若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方中桂枝与赤芍,为一阳一阴,茯苓与牡丹皮,为一气一血,用以调寒温而扶正气;桃仁则用以破恶血而消症痼。五物相须,可加强有害物资的排泄,合为改善血流,通经止痛剂。
4.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用之为臣;牡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症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均为佐药。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功,使瘀化症消,诸症皆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牡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为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以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注意事项]
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症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下瘀血汤
[出处] 金匮要略
[原文]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白芍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右三昧,末之,炼蜜和为四九,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剂型] 汤剂
[功用] 逐瘀泄热。
[适用症状]
妇女闭经、痛经、子宫颈癌、结肠癌、直肠癌,见下腹疼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舌质黯红,脉实者。
[方解]
1.《金匮玉函经二注》: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白芍、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蟅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血,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
2.《金匮要略心典》:大黄、桃仁、蟅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
温经汤
[出处]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冲)。
[剂型] 汤剂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适用症状]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少腹里急,腹满。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方解]
1.本方可视为是由芎归胶艾汤去生地黄、艾叶;当归建中汤去大枣;当归芍药散去茯苓、白朮、泽泻;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细辛、木通、大枣;麦门冬汤去粳米、大枣;桂枝茯苓丸去桃仁、茯苓等方并合而成的,所以宜相互衡酌这些处方的方意,考虑它的应用范围。
方中的麦门冬、当归、人参、阿胶有滋润、强壮的功効;当归、白芍、川芎、阿胶功能补血与止血;半夏配同麦门冬,治气上冲;桂枝、生姜、吴茱萸能使新陈代谢趋于旺盛,并去寒冷;牡丹皮与桂枝相配合而治瘀血;甘草则调整这些药物的作用。
2. 一般认为本方是芎归胶艾汤的附方,它包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方意的处方。
方中的当归、白芍、川芎能治血虚和贫血;阿胶、麦门冬可滋润血燥;人参、甘草补气虚;吴茱萸、生姜、桂枝善去寒冷,而使身体温暖;半夏能治带下并止呕逆,协同麦门冬降下上冲之气;牡丹皮能舒散下腹部的瘀血。由于这些药物的相互配合,而发挥去寒冷、补气血,并治以上各种症状的效能。
3.本方是一个温经养血,活瘀调经止带的方剂,适用于妇人更年期及月经障碍者,并可治妇人更年期子宫出血,腰冷宫寒久不受孕,及阴亏虚火症,可用来治疗气血虚而兼寒冷的妇科诸病。
方中当归、白芍、川芎治血虚贫血;吴茱萸、生姜、桂枝散寒温体;阿胶、麦门冬润血燥;人参、甘草补气虚;半夏止呕逆,牡丹皮去瘀血;诸药配合,共臻温经袪寒,养血补虚之功。
4.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牡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门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注意事项]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大黄蟅虫丸
[出处] 金匮要略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3g),日三服(现代用法:(现代用法:将蛴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过罗,与桃仁等混合均匀,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粒3g,蜡皮封固。每服1丸,温开水或酒送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祛瘀生新。
[适用症状]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肝硬化、脾肿大、手术后肠粘连、子宫内膜性闭经、卵巢性闭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症见腹满疼痛拒按,痛处固定,纳差,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脉弦涩者。
[方解]
综观本方治证,虽见于虚劳,实属实中挟虚之证。瘀虽由虚而起,但瘀积己甚,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正气无由恢复,故本方以祛瘀为主,辅以扶正之品,使瘀去新生,则病自痊愈。亦即《金匾要略》所谓:“缓中补虚”。唐宗海言:“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虽诸虚毕见,总以去干血为主也”(《血证论》卷5)。然五劳虚极之人,不宜猛攻,故用丸剂,以渐消缓散为妥。方中大黄“主下瘀血”而“破症瘕积聚……推陈致新”(《神农本草经》卷3),蟅虫善“破坚症,磨血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力专而缓,合大黄以攻下瘀血,共为君药。桃仁、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活血通络,破血逐瘀,与君药合用,则祛瘀血,通血闭之功尤彰,为臣药。黄芩清解瘀热,杏仁宣利肺气,加之大黄开瘀血下行之路,亦可为消瘀化积他山之助。重用地黄、白芍,合杏仁、桃仁滋阴血,润燥结,既使血得濡以成就诸活血之品的逐瘀之功,更藉其滋补之效以兼顾已虚之躯,四药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补虚,调和诸药,以缓和诸破血药过于峻猛伤正,是为佐使。酒服以行药势。诸药合用,祛瘀血,清瘀热,滋阴血,润燥结,即尤氏之“润以孺其干,虫以动其痪,通以去其闭”(《金匮要略心典》卷上)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为寓补血于祛瘀之中,则养血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二为药物取其猛,剂型用其丸,剂量服其微,则猛而不峻,渐消缓散。 [收起]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方中破血祛瘀之品较多,补虚扶正则不足,虽有去病即所以补虚之意,但在干血去后,还应施以补益之剂以收全功。有关用量,取其量小,攻瘀而不伤正。小豆大5丸,约今1g重,若属瘀血而热盛者,每次可用到3-6g。若属妇女子宫肌瘤,在出血时,暂停使用。
桃核承气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前4味,芒硝冲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逐瘀泻热。
[适用症状] 下焦蓄血证。症见下腹拘急硬痛、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谵语烦渴、甚则如狂,以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脉沉实或涩。
[方解]
1.本方是在调胃承气汤方中,加桂枝、桃仁所组成的方剂,桂枝、桃仁有去除局部的瘀血,和疎通血行障碍的效;大黄和芒硝有泻下与消解坚块的功效;甘草能治急迫症状。
2.本方是由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所组成,是治热邪郁于血脉,滞于下腹部,而呈现少腹急结症状,上逆而发生神经症状的方剂。桃仁专司实热的血证,配同桂枝驱逐下腹部的郁血,并治血行障碍;又桂枝为协同甘草而降下上冲;大黄、芒硝则以泻下解除实热,向下疏导气的上冲。
3.本方不仅有去局部淤血,疏经血行障碍之效,且能袪除急结之坚块,风瘀热互结,血蓄下焦之实症体质病皆可使用。
本方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与桂枝而组成。因其以桃仁为君,故名。方中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具有荡热去实的功能;所加的桃仁,能破蓄血,驱除血中结秘,桂枝能通血脉,疏解血行障碍;互相酌合,及成为主治实热瘀血症的要方。
4.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化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证。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属阴,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心主血脉而藏神,瘀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注意事项]
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故孕妇禁用。
抵当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1.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
2.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
3.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伤寒论》)
4.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伤寒论》)
5.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金匮要略》) [收起]
[组成]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用法]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分作三次温服,不通则再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下瘀血。攻逐蓄血。
[适用症状] 下焦蓄血所致的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易解,脉沉结,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
[方解]
1.方中的水蛭、虻虫俱有溶解凝血和血块的作用,除去栓塞,排除陈旧而非生理上的血液;大黄则为通利凝结的老旧废物的泻剂,且有消炎健胃的功效。
2.水蛭能溶解凝血,袪除陈旧瘀血;虻虫为驱瘀血剂,能驱逐陈旧瘀血,并软化血块;桃仁亦为驱瘀血剂,兼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大黄协同水蛭、虻虫,通利凝结于下腹部的瘀血及老废物,且有消炎的功效。由于这些药物的互相协力,而驱除下腹部的瘀血,并治由于瘀血所引起的各种疾患。
[注意事项]
非属瘀结证实者,本方不可贸然使用。孕妇忌用。
组成比较
适用症状比较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