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类汤方-结业论文217临1张淑美

 

 

黄连类汤方比较-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解毒汤

结业作业-217张淑美

1.半夏泻心汤

1.[出处]伤寒论

 [原文]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查看详情]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汤剂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适用症状]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方解]

1.

方中的半夏能袪除胃内停水,且配合干姜而止恶心、呕吐;黄连与黄芩为苦味健胃剂,同能消除胃肠的炎症;人参配合干姜而使胃肠的血行趋于通顺,并促进其机能之回复;甘草与大枣为用以调和诸药,且强化其协同作用。

2.

方中的黄连、黄芩能解心下实热;黄芩作用于自心下以上,并及于表,而治血热... [查看详情]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黄连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胃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a [药对]干姜、黄连

[功效]辛开苦降。相使。

[主治]治疗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泄泻、痢疾等症。

b[药对]黄芩、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火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

c [药对]姜半夏、黄连

[功效]辛开苦降,降逆消痞。

[主治]治疗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

2.大黄黄连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1.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2.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以麻沸汤(热水)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剂型]汤剂

 [功用]解热消痞。

 [适用症状]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方解]

《古方选注》: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为痞,按之虚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故以大黄名其汤。以麻沸汤渍其须臾,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

 

黄连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胃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

黄连---祛湿 化湿

大黄+黄连---解毒;凉血止血;清热祛实火


通过中医大脑分析软件,两个包含黄连饮片方剂比较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中焦)

大黄黄连解毒汤:解热消痞(气分)

相似的方剂,在临床运用中能更好的区别运用,有的放矢,减轻病患痛苦及经济负担。提升医生诊病速度和准确度,运用更加灵活快捷。方出必中靶点。

2022年 6月张淑美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