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枝、芍药类方初探仲景桂芍应用思路和阴阳思维
桂枝汤有“群方之祖”的美誉。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实际就是根据阴阳进退而变化的。而桂枝、芍药的变化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化。临床上,桂枝类方的运用十分广泛。对于桂枝汤,尤其是芍药、桂枝的加减变化的方子就更加重要。
伤寒论方
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引阳出阴,芍药引阴回阳。倪海厦老师也称桂枝促进血液循环,而芍药促进血液回心。
首先看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脉促胸满,正邪斗争在表、在上。气有明显向外向上的趋势。在脉上则反应为脉促
关于脉促:钱潢则提出: “脉促者,非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
此中脉促是急促之意,乃下之后,身体调动能量奋力往外推的意义。
近代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教授则认为这里的促脉是寸脉浮,关以下沉之意。
寸关尺三者分表里,则寸在表为阳,尺在里为阴。
也有认为脉促是心阳不足的表现。
无论何种解释,均提示是桂枝的适用证。在表在上,用桂枝,心阳也用桂枝。
而心阳不足、表证、气上冲表现如此明显,再用芍药往下拉、往回拉就不太合适了。
再看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方
桂枝甘草汤 2味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心悸。这是很明显的心阳不足。因此也是重用桂枝。这里的情况是急需用桂枝将能量送上心去。心阳虚再用芍药往里往下拉也不合适。
看《神农本草经》对于桂枝和芍药的论述
桂枝:
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芍药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总的来看,桂枝用于在上在表在气在阳,主升,芍药用于在下在里在血在阴,主降。如此一来,桂枝和芍药的加减变化,用量比例直接根据当下症状反映的上下、表里、气血、阴阳、升降去使用,便定无差错。
下面是去桂的方
伤寒论方
1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6味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便不利、心下满,在下在里,用芍药无须质疑。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脚挛急,症状反应在下在血(津),应用芍药。
总而言之,桂、芍的应用体现了仲景先师对于“升降出入”的娴熟应用,这与平脉法中将阴阳分在尺寸(即上下表里)是一致的。神机气立,桂、芍类方最能体现气立的运用。
总之,在阳、上、气、用桂枝升,在阴、下、血用芍药降。量其症状阴阳,深浅、轻重,酌用桂芍,则必能取效。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