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大脑浅谈柴胡剂
一、柴胡剂的基本资料
柴胡为每一位中医人的都不陌生的中药,据一项对全国330名国家级名中医进行的临床经验调查显示,他们使用的药物中,柴胡位居第二,可见其常用程度。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单味柴胡治疗头痛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柴胡是张仲景方中的重要药物,《伤寒论》入7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柴胡证:1.胸胁苦满
2. 往来寒热或休作有时
“胸胁苦满”是柴胡证的必见指针
柴胡带:柴胡证在体表反应出的部位
胸胁部、肩颈部、头额部、腰胯及少腹部、腹股沟的胀痛、酸痛、牵掣感、感觉异常、肿块、结核等。
柴胡体质:
外观特征: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神情抑郁或紧张;皮肤比较干燥,肌肉比较坚紧;上腹部或两肋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压痛或肌紧张;舌质坚老、暗而紫点、舌体不淡胖;脉象多弦细。
好发症状: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寒热交替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性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肩颈部常有酸重感、拘挛感,四肢常冷,少腹部易胀痛。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胀、烦躁、经来腹痛、经血暗或有血块。易腹痛腹泻,易全身疼痛。
二、从小柴胡汤初谈
2.1)伤寒中对小柴胡汤的记载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伤寒论》)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3.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伤寒论》)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
7.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伤寒论》)
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
9.伤寒十三日不解,胁胸满而呕,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伤寒论》)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11.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伤寒论》)
12.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瞭,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伤寒论》)
13.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伤寒论》)
14.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1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伤寒论》)
17.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伤寒论》)
18.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
1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20.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伤寒论》)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
22.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
23.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三物黄芩汤)主之。(《金匮要略》)
2.2)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3)方解
1.本方的主药是柴胡,它获得黄芩的协力,作用于胸胁部,具有消炎解热、疏通胸胁部郁滞的效能,半夏与生姜,能止悪心呕吐,并增进食欲,且协助柴胡和黄芩.,人参协同甘草、大枣增强脾胃的机能,兼能缓解胸胁部的充塞感。
本方与小陷胸汤并合,则名为柴陷汤,而以证似小柴胡汤,且心下部硬满,并在这个部位有压痛者为目标,用于胸膜炎、肝炎等病。
2.本方是如方名所示,系以柴胡为主药。此药能主治由于上 部胸胁的实热所引起的胸胁苦满,且得黄芩的协助,增强胸胁部的消炎、解热、疏通作用;半夏与生姜能利导胃内的停水,且有开气 并止恶心呕吐及增进食欲的效能;人参与大枣、甘草配合扶助胃的活动力,且缓解胸胁心下部的充塞感;柴胡复有加强肝脏机能的功效,并恢复由于热性病所引起的肝脏障碍。
3.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凡胸、肝、胆、胃、胰、脾、神经系统诸内脏疾病,最常用的方剂,应用范围甚广,只要应用得当无不神效,在高热后,需要调整淋巴系统,增强免疫力,若其症状较大柴胡汤不剧烈时,均可用之。肝机能障碍,消化机能病变,神经症状,神经衰弱(敏感)及腺病体质之改善等。
方中柴胡解少阳在表之热邪,疏畅气机壅滞;黄芩清少阳在里之热,两药合用,以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沉默抑郁、心烦诸症。人参、甘草、大枣益血补中,扶正袪邪;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用治不欲饮食和呕吐,生姜、大枣同用,能和营卫,调寒热,合之则和里解外,扶正袪邪。
4.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入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惟宜和解之法。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原方“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小柴胡汤为和剂,一般服药后不经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却,胃气调和所致。正如《伤寒论》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属正胜邪却之征。
2.4)张仲景对小柴胡汤的运用
1) 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胆火内郁证
2)用于三阳合病偏重少阳者
3)用于热入血室证
4)用于阳微结证
5)用于少阳阳明同病
6)用于呕而发热者,
8)用于诸黄腹痛而呕者
2.5)小柴胡汤的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消化性溃疡、脂肪肝、肝硬化、消化性系统肿瘤等病,以胸胁心下痞满或疼痛、食欲减退、口苦脉弦为其审证要点。
2)呼吸系统:常用于治疗各类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病症,以咳喘、发热、胸胁胀闷、脉弦为运用依据。
3)循环系统:常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血压异常、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律紊乱、败血症、菌毒血症等疾病,以心悸心烦、发热、口苦、脉弦为审证要点。
4)神经系统: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癫痫、顽固性失眠、坐骨神经痛、感觉障碍等证,以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口苦脉弦为运用依据。
5)其他方面:本方亦可用于治疗防治肿瘤,免疫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科、妇产科及其他多种病症。
三、小柴胡汤类方的组成、功用、适用症状的分析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