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221临证2班-王水敏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

初读《四圣心源》而见文曰:“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所谓土也”;“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故常思“中气”、“脾胃”、“升降之枢纽”,临床所见亦多有联想,偶然看到建中二字,自觉好似相关,想探其究竟,故选取建中类方相互比较。

小建中汤: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适用症状]

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解]

1.本方是在桂枝汤中增加白芍的分量,并加胶饴所构成,胶余和大枣有滋养强壮的功效,而与甘草配合,则能缓和急迫症状,更配以白芍便能强化鎭痛的效果,桂枝与甘草配合,而治心悸亢进,生姜有健胃之效,并能促进药液的吸收。

2.构成药物中的桂枝加白芍汤是补内虚的方剂,此外,复加大量具有滋养强壮与兼有缓和之效的胶饴,而恢复由于里虚所引起的疲劳。

方中的主药为白芍、甘草、胶饴,均为补里虚的药物;白芍与甘草相配合,能补血气之虚,且能调整血气的涩滞;胶饴与大枣有滋养强壮的效能,并助甘草缓和急迫,复与白芍协力缓解肌的拘挛;桂枝与甘草互相配合而降下气之上逆,并鎭静心悸亢进;生姜能促进吸收诸药的效能。

胶饴是蒸饼米加麦芽呈糖化而作成的麦芽糖。在《汉方之临床》志之座谈会中,着者提倡胶饴之制剂化时,当时市川的一位名为田成乡氏的韩国人,苦心将之硏发成制品。其后,杉原商店运用其制法,以10克为一个纸包包装。以二个纸包为一次量加入此方中为宜。急症时可以麦芽糖浆代用。

3.本方为散寒健胃剂,适合于腺病质,为改善儿童虚弱体质的重要方剂,对皮肤痿白之虚弱及儿童俱有特别功效,应长期服用。

本方主要目标为虚劳。患者多有全身疲劳、精力虚乏、及腹痛等主诉;并会伴有心悸亢进、手足烦热、口内干燥、小便频数、及盗汗、衄血、遗精、肌黄等症状。腹证上,一般为腹壁薄,腹直筋浮于表面而呈拘挛;亦有腹部软弱无力,肠之蠕动,透于腹壁,有似大建中汤之证者。脉大、或沉微细;腹痛时,亦会出现弦或孔脉。所谓“建中”,即强化(建)体内(中)各种生活机能之谓,而用于脾胃虚(消化力低下)与中寒而荣卫不和(血行不良及代谢沉衰)者。故大小建中汤,皆以里之虚寒为目标,惟大建中汤比本方之证为尤甚。

本方即在桂枝加白芍汤中,再加胶饴而组成。困本证虽为中虚,但表尚未和,不可大补,故用桂枝加白芍汤,以养正驱邪,而佐以滋养强壮兼有缓和作用的胶饴,为之温中补虚,并收和里缓急之效。

4.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黄芪建中汤: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黄芪

 [适用症状]

虚劳里急,诸损不足。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面黄体瘦,饮食减少,少气懒言,舌淡胖大苔薄白。

[方解]

本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以温中补虚立法,是治疗虚劳的着名方剂。方中黄芪甘温入肺,健脾益气;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共为方中君药。桂枝助阳,白芍益阴,二药相合,调和阴阳,化生气血为臣。生姜、大枣辛甘相合,健脾益胃、调和营卫,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且炙甘草味甘,与桂枝、饴糖相配“辛甘化阳”,合白芍“酸甘化阴”。诸药相合,益气建中,方可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诸症平。

当归建中汤:当归、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适用症状]

妇人腹痛、子宫出血、月经痛、产后的衰弱,以及从下腹而至腰背的疼痛等症。至于坐骨神经痛、腰痛、疝气、脊椎骨疽、游走肾、肾脏结核、肾石症、痔核脱肛的疼痛、慢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溃疡等病,则无论男女都可以应用。

[方解]

此方为小建中汤+当归。当归性味为:甘、辛,温;归经为肝心脾;功效为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临床应用可于:血虚诸证 、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还可用于血虚,血滞或寒滞,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以及痈疽疮痈 、血虚肠燥便秘。

归芪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当归、黄芪

[适用症状]

虚劳里急,诸不足之证(即诸虚百损,即全身营养及所有机能衰弱)。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大便稀溏,面色少华,神倦肢软,舌淡脉细。

[方解]

1.为黄芪建中汤与当归建中汤的合方,用于表里与气血倶虚者。十全大补汤即为本方加地黄、人参、白朮。

2.本方以似小建中汤症,而体力比较更衰,自汗盗汗,常会腹筋拘挛,里急腹痛,及腰背或胸部强痛,并有心悸亢进、口唇干燥、眩晕喘息、脱力倦怠等症状者为目标。在因过劳虚损,或病后回覆不良等现象,常被采用。对于皮肤干燥,及其他化浓性疾患及结核性体质者之感冒亦适用

本方即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原方为甘温扶脾胃之法,从中宫着手,使之输送于脏腑百脉,再加当归补血;黄芪大补元气;以厚其力,俾五劳七伤的虚损,皆可由此复原。黄芪并能增进皮肤营养,而有固表、生肌、排脓及强心等作用。诸药配合,则能增强血液循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脾胃机能。

四方均为桂枝汤的加减,只是一两味药的改变。但桂枝汤多用于表证,调和营卫。而除当归建中汤外其余三方均为补益气血,用于虚劳里急,当归建中汤因当归为君,可主治妇科及腰骶部疾病。反观治疗原则:补益气血,气血生,营卫调则诸症平,又与桂枝汤无异....吾思后曰:可谓万方对症使人常,皆与气血阴阳合而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