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和益气聪明汤的比较分析
一、 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原文]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晒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朮(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上药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脾胃论) [用法]上药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剂型]汤剂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适用症状]
1.中气下陷之证之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 2.气虚发热证。发热、自汗出、渴喜热汤、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方解]
1.方中的人参、白朮、陈皮、甘草有健胃强壮的效力;黄芪、当归能增强皮肤的营养,而治盗汗;柴胡、升麻有解热的效能;生姜、大枣为用以调和诸药与强化药力。
2.所谓“中”,就是脾胃的意思,包括消化器系统的各脏器,其主要意义为胃的机能。加强胃的活动力,藉以补益元气,就是本方的立方旨趣。 方中的黄芪、人参能补肺,固肌表,并治自汗及盗汗;人参与甘草补脾胃,且益元气;白朮与陈皮配合而加强胃的机能;当归补贫血,并协同黄芪补给皮肤以营养;柴胡和升麻有解热的功效,兼能提升元气的沉衰,而使精气上升。 如果怕升麻的苦味者,可减少其份量,或除去不用。着者有时亦除去升麻,这样也仍然有效果。
3.所谓“补中益气”,中即中焦脾胃,指包括脾胃消化系统诸脏器而言,因为脾胃有升清降浊之作用,所谓“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虚则脾不升清反而下陷,胃不降浊反而上逆,脾陷可影响肝不升达,胃逆则影飨胆火不降;肝脾下陷故清气不能上达;胆胃上逆故浊气不能下降;浊壅于上化火而发为少阳之寒热,清陷于下化寒而发为虚症之脱垂下利。古人曾指出因脾胃衰弱中气不足,有八种主征,即:1)手足倦怠,2)言语轻微,3)眼光无力,4)口出白沫,5)食不知味,6)喜饮热物,7)脐中动悸,8)脉散大无力等,如具有其中一、二症状者,即可适用。 本方为补气升阳专剂,具有补益虚证疲劳病的效果,以治心脏衰弱、脑贫血、消化力减退、肌肉弛缓诸症,甚见功效。尤其对脏肌弛缓,括约肌松懈之脱肛及女子脱宫症极见功力,肺痨轻症及肋膜炎恢复期亦可适宜应用有良效。 肺者气之本,故本方用黄芪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故用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当归和血养阴,白朮燥湿强脾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升,清升则阴浊降;加陈皮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故本方悉治各种虚证疾患,是应用范围很广的体力增强剂。
4.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朮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裨益。
药解:黄芪可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炙甘草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人参的作用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陈皮是用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升麻在本方中是用来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柴胡可以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白朮用来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注意事项]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二、益气聪明汤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黄芪5钱 人参5钱 葛根3钱 蔓荆子3钱 白芍2钱 黄蘗(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2钱 升麻1.5钱 甘草(炙)1钱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汤剂
[功用]升提清阳、聪耳明目。
[适用症状]眼翳目花、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健忘、倦怠乏力,神疲纳呆、腹胀脘闷、嗜卧便溏、四肢不温、气短、舌淡苔白薄、脉细弱。
[方解]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走头面而充空窍,若饮食不节,忧思劳伤,则脾胃之阳受损,化源不足,空窍失养。本方为聪耳明目剂之一,主要是以恢复视力及听力为目的,重用参耆为本方的特色。 方中人参、黄芪为兴奋及滋补强壮药;蔓荆子、升麻、葛根、白芍有解热及镇静作用,对头部及前额神经之痛症有效;黄柏有消炎解毒作用;甘草甘缓以和脾胃。
药解:黄芪可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人参用来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葛根的作用是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火解毒; 蔓荆子是用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芍药在本方中是用来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升麻可以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炙甘草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之食物。眼疾属血虚肝热,耳呜、耳聋属肝胆经湿者禁用。
三、 二者方剂组成差异
二者方剂组成差异表:
组成比较:
二者共同药物有:黄芪、炙甘草、人参、升麻。培补元气,且升提阳气。
前者有后者没有的药物:白术、陈皮、柴胡、当归。侧重燥湿健脾养血。
后者有前者没有的药物: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侧重疏头目风邪,清解邪热。
补中益气汤升提阳气药物是升麻、柴胡,益气聪明汤升提阳气药物是升麻、葛根,并加用轻清上浮蔓荆子清利头目,黄柏清热泻火;补中益气汤以当归补血,以陈皮、白术健脾燥湿,而益气聪明汤以白芍柔肝敛阴,葛根、蔓荆子、黄柏清火疏解头目风热之邪气。
四、对治功能及各项相关
对治功能比较表:
方性比较表:
分析:二者均可补气健脾,治疗气短、乏力、神疲、肢倦、腹泻等症状,但补中益气汤侧重于升阳举陷,且甘温除热治疗气虚发热;而益气聪明汤侧重于五官疾病比如眩晕、耳鸣、耳聋、眼目昏花等的治疗,但益气聪明汤治疗五官疾病是在升发清阳的基础上达到的治疗目的。方性上分析,补中益气汤较益气聪明汤偏温,后者则偏凉。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