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血府逐瘀汤与少腹逐瘀汤的比较研究
血瘀证为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证候之一,是指全身或局部血液运行缓慢,或瘀滞不通畅。临床常表现出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症状。对于血瘀的成因主要分虚、实两方面,虚是因为人体元气衰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使血停留于血管内而为瘀。实则因外邪侵入与血结而为瘀。邪气包括气滞、寒邪、热邪和瘟毒等等。清代名医王清任尤为强调血瘀证的治疗。在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中就有多个活血化瘀的药方,其中又以五种逐瘀汤最为常用。 五种逐瘀汤分别为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这五方皆为桃红四物汤之变方,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四味药为基础加减组成,因此皆有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然因其加减组成不同,所治疗的病位与方向也有些许差异,今就其中的血府逐瘀汤与少腹逐瘀汤进行讨论比较。
一、组成分析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当归三钱 生地黄三钱 川芎一钱半 赤芍二钱 川牛膝三钱 桔梗一钱半 柴胡一钱 枳壳二钱 甘草二钱。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钱 没药一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官桂一钱 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生 灵脂二钱炒。
(一) 组成比较
(二) 单味药分析
(三) 药对
根据问止中医学习大脑,此两方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从组成上看,这两个方剂均含有当归、赤芍、川芎,3个都是活血化瘀药。除此之外,少腹逐瘀汤的特有成分为蒲黄(化瘀止血),五灵脂(活血止痛),小茴香(温肾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没药(活血止痛),肉桂(温补肾阳),炮姜(温补脾阳)。血府逐瘀汤的特有成分为桃仁(活血化瘀)、红花(活血化瘀)、地黄(清热凉血)、牛膝(活血通经)、柴胡(疏肝理气)、枳壳(理气宽中)、桔梗(理气祛痰)、甘草(补中益气)。
二、功效
(一) 方性
根据问止中医学习大脑,此两方的方性如下:
血府逐瘀汤方性: 凉泻微升散润
少腹逐瘀汤方性: 温升散润
(二) 方解
中医学习大脑也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方剂的分析: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是以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枳壳易枳实)合方,再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四逆散疏肝解郁;加桔梗开胸膈之气,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胸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促使气血更易于运行。诸药相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而少腹逐瘀汤以四物汤去地黄而参温经汤合失笑散而成。方中肉桂,干姜,小茴温经散寒,通达下焦以散少腹胞宫之寒;延胡行气散瘀,消肿止痛;蒲黄,五灵脂合用名曰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取其活血祛瘀力强,五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活血养血,使祛瘀而不伤新血;川芎乃血中气药,配赤芍活血行气,散滞调经。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效,为妇科常用之方。
由此可知,少腹逐瘀汤方性偏温、升、散、润,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能够止痛、温阳,适用于虚寒型的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妇科疾病。而血府逐瘀汤方性偏凉、泻、微升、散、润,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能够理气、清热,适用于气滞伴有郁热的头痛、失眠、心脑血管疾病等。
三、临床应用
从出处来看,少腹逐瘀汤和血府逐瘀汤均出自清代《医林改错》,其中,少腹逐瘀汤出自卷下,原文记载此方治疗妇科病(少腹痛、少腹胀满、月经不调、白带、痛经等),同时还能够治疗不孕不育和先兆流产。原文曰“此方去 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之方也”。
而血府逐瘀汤出自卷上,原文记载此方可治疗的疾病非常多,包括: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口像有大石头压着)、胸任重物(胸口必须放块大石头才能睡)、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一共19种,其中并没有特意提到妇科病。但是,如果证型符合气滞血瘀兼内热证型,血府逐瘀汤也可以用于妇科病。
(一) 血府逐瘀汤:
《黄帝内经》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王清任亦谓:“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六淫七情致病,所伤者无非气血,初病在经主气,久病入络主血,故凡久病不愈的疑难杂症,总宜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治疗大法。血府逐瘀汤既能活血,又可理气,用治多种疑难病症,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血行脉中而贵畅通,血瘀碍气,气滞阻血。血瘀气滞则胸痛头痛,呃逆日久不愈,内热烦闷,心悸失眠,痛经经闭,或舌有瘀斑,脉弦等随之而生。本方逐瘀行气用于上述诸症属实者。上诸症若无明显瘀血特征,王清任往往依据发病日久,或经它方治疗无效而改从瘀血论治。如不眠“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此即其例。临床对心悸气短或脉律不齐,服养心、归脾之类无效或反加剧,而无明显虚弱表现者,于此方中酌减破瘀之品或加补益药,服之有一定效果。本方不仅行血分之瘀滞,又能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配合成方,不仅适用于血瘀所致的病症,并可作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方。
(二) 少腹逐瘀汤:
少腹为厥阴之界,厥阴为寒热之脏,故少腹痛病因以寒阻气滞不行,或热灼血郁不散为多见。寒能凝血,热能熬血,最终均可导致血脉凝涩,血瘀气滞,不通则痛,为此,通之一法,不能忽视。《血证论》谓:“上焦之瘀多属阳热,下焦之瘀多属阴凝。”若寒凝血瘀少腹不解,则症见腹痛绵绵,朝轻暮重,喜暖手按,苔白脉紧,治当温经逐寒,祛瘀止痛,投以少腹逐瘀汤每能奏功。
原著以此方治“小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
本方在妇科较为常用。对冲任受寒,瘀停气滞所致积块、痛经、月经紊乱效果良好。崩漏因瘀而致者,不逐其瘀,血难归经,亦是通因通用之法。王氏并指出: “更出奇者,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由下焦寒滞经血失调的不孕,本方可促使受孕。王氏经验对“有瘀血”造成之小产,怀孕两月后服三五剂,有安胎之功。临床辨证而施,用于诸多疑难病症,亦能获效。
四、注意事项:
五、结语:
通过运用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对功效或组成类似的方剂作出鉴别,不仅能更好的掌握方剂的内容、还能对于药解、药对、方性、类方、病机治则进行分析,可谓临床上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