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神and魂and魄 雅4---张琛 第一课课后作业

灵枢_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随神往来者谓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


个人理解:天、地在人为德、气,德气相交才使万物化生有了契机,精是化生之物质基础;两精一结合,新生命的“神”即诞生。

由此可知,德气生是处于形而上的层面;精是沟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是生命物质的初始载体又承载了天地之德气,而神则是随两精相搏而来,两精则可分阳精和阴精,两精相搏产生了新的随着生命体和神。(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阳精禀德而阴精禀气,德流气薄是各禀德、气的阴阳二精相搏,)

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人身通考·神》中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由此,魂和魄是神的阴阳两面,神之阳的魂则是沟通人与形而上的德、气(天地),神之阴的魄则是沟通人与精(精秉承天地之德气又为人之生的初始物质),偏重于生命体而又秉承天地之德气。

由此:天地相对应于德气,形而上;天地之交则化生,生是契机;而生不可独生,需要有精(原始的物质基础),两精相搏而神出,神之阳为魂、阴为魄。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志【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㞢。㞢亦聲。㞢【說文】出也。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任【说文解字】符也。 符【说文解字】 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忆(憶),【说文解字】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那么,神为禀赋了天地之德气而有了化生之契机之后,由阴阳两精相搏而产生,魂随神,魄随精,魂与魄为神的阴阳统一面为一个层面的两个阴阳。那么意和志呢?

任物者谓之心。任,符也;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物【说文解字】万物也。【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素问 · 灵兰秘典论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故可知心是任知万物的,是身体的君主之官。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明【說文】照也。由此,心是人感知万物的,是人有神明的基础。心是物质的形而下的,神则是心的功能是形而上的,二者一阴一阳。

意【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言【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忆():念也,思也,記也。【爾雅·釋詁】存,在也,察也。

个人理解:意由心出,是对心所任物之后的留存,是心的功能,这个功能归属于神明(此处之神和两精相搏之神不同,两精相搏谓之神的神,是天地之德气秉于精而阴阳二精相搏而来,偏重于天地。而神明之神则是由心而出,是心的功能,偏重于任物)。

是心任物之后而存留之意,再由意之累积而来。由此,意、志还是比较直观的,是心任物之后的递进。

思则是在志的基础上,而生出变化,这就变成了人在有了意、志之后产生了主管意识,是因直观到变通、易的一个转化。

虑:因思而远慕谓之虑。远【說文】遼也。【廣韻】遙遠也。【說文】習也,愛而習翫模範之也。这里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因思而产生远慕,即有了未来,虑则是长远之规划。

智: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处(處)广韵解释:居也,止也,制也,息也,留也,定也。任物者谓之心,而在智则处物。是心出神明的一个闭合。任物之为处物。


素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天元纪大论》提到: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提到: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个人理解:由此可知,五运阴阳之变化,在地成形化生五味,五味养五气……神乃自生。此处之神与两精相搏之神应该为同一神。

五味养五气、气和而生(又是否是对于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两个生为一个意思;津液相成(两精相搏)、神乃自生(谓之神)。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