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苓桂剂类方证的辩证应用


苓桂剂类方,多治疗水气病,其病因多以水邪停聚为特点,但所侵犯脏腑不同,病症不同,因而用药选方亦有不同。方剂中多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药。苓桂剂涵盖了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以及五苓散等方剂。

 水之气为寒,易伤阳气,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虚,阳不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发,因而治疗上常以温阳气、化水饮为主,组方多以茯苓、桂枝为主药。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桂枝,味辛,温,可温筋通脉,平冲降逆。二者配伍,相辅相成,能通心阳,补脾阳,化气行水而降冲逆,实为通阳降逆、化饮利水之主药。。“饮入于胃”,胃阳虚,水邪停蓄,宜苓桂姜甘汤,温胃散水;“脾气散精”,脾虚水停,宜苓桂术甘汤,温阳行水,健脾除湿;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心阳虚,肾水上泛,宜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首先,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作用最强,一般多用于上焦悸;中焦悸多为水饮停聚于胃,治疗当通阳利水,健胃散饮,方选苓桂姜甘汤;下焦悸多为肾水上泛,当选苓桂枣甘汤以利水降冲。其次,苓桂枣甘汤药物剂量最大,治疗水蓄下焦欲发奔豚病,配大枣重在预防利水伤津之弊;苓桂术甘汤剂量居中,治疗水蓄中上焦,上逆冲胸引起的头眩病,配白术重在预防汗出“动经”之弊;苓桂姜甘汤剂量最小,治疗水蓄中焦引起的厥病和心下悸病,配生姜重在通阳利水以治厥病。因而,三方的剂量也是治病之关键,正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因此合理化裁亦是治疗不同疾病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

  

一 苓桂术甘汤

[原文]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金匮要略》)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朮、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汤剂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适用症状]痰饮病,胸胁支满,头眩心悸,短气而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1.本方以因水毒上冲,而引起气之上逆,心悸亢进,呼吸促迫,心胸胀满,并有起立性眩晕、身体动摇感、尿利治少、轻度浮肿、头痛足冷等症状,脉沉紧,腹软弱者为目标,应用范围至广,运用得当,必有卓效。

方中茯苓能袪除胃内停水,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而治由于内气上冲所引起的动摇症状;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朮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

2.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准冲之常用组合。白朮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朮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朮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朮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此方服后,当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盒饭利”之说。此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本方与五苓散均为温阳化饮之常用方,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朮。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朮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注意事项]

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浮肿者不宜多用甘草

 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是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它的适应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于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为温阳化气利水之专方。其病机在于心脾阳虚,运用茯苓利水消阴、补脾运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心阳而化水饮;茯苓、白术则健脾布津,主治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

二. 苓桂枣甘汤 

[原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剂型]汤剂

 [功用]降肾气。

 [适用症状]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方解]

1.《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金鉴》:此方即苓桂朮甘汤去白朮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朮,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注意事项]仲景原文使用甘澜水煎煮。仲景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苓桂枣甘汤,它所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弱会镇摄无权,于是肾水上泛,阴来搏阳,此方为欲发而未作之时的奔豚证而设。其病理关键在于心阳虚,肾水上泛,治当温阳利水平冲。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重用大枣健脾以防止水饮上冲,配伍茯苓,既能补益心阳、温化肾气、培土制水,又能平冲降逆,使心阳复,水气化,悸动止而奔豚愈。

三. 苓桂姜甘汤

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先宜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则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论》)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剂型]汤剂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适用症状]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方解]

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

3《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白芍、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苓桂姜甘汤治疗的是胃虚而水停中焦,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又称茯苓甘草汤,常用于治疗胃虚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多为心下悸,伴有振水音,或伴有水吐,口不渴,四肢厥冷。其病机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蓄,治疗当以温胃化饮,通阳行水。组方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与苓、桂、甘三者相合,共奏温阳化饮之功。

四. 五苓散

伤寒论[原文]

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伤寒论》)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

7.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

8.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

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伤寒杂病论)

 [用法]散剂:每次服4-6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剂型]汤剂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适用症状]

1.外有表邪、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霍乱吐泻。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方解]

1.方中的泽泻、猪苓、茯苓、白朮都是体液的调整剂,能去除胃肠内的停水,善通尿利而消除浮肿;泽泻、猪苓治渴,而与茯苓俱有鎭静的功效;桂枝去表热,并治气之上冲,且协助他药加强利尿的效能。

2.构成本方的药物,大部分属药味淡泊的利水剂,并具有调整体内水分的偏在作用。

五苓散能对细胞五苓散能对细胞及血液供给水分,缓解由于浸透压力低下而起的利尿制止作用。尤其是本方的各种症状,多是血液中的水分及血管外的水分——即组织和体腔内的水分失去均衡,虽然在组织或体腔内有多余的水分,可是因为停滞不通而无法滋润血液,本方能够调整各部门的水分,使之归于均衡。所以五苓散能把停滞于胃内及其他体腔管内外的水向血液中输送,血液为之得到滋润。由于血液获得滋润,而口渴亦随之而止,小便也自然通利,烦躁和失眠便可霍然消除。

本方的主药是猪苓,它善利小便、除口渴,并有显着的渗泄作用;茯苓有导气行水,兼祛除胃内停水的功能;白朮通行上中下而利水;泽泻具有倾泻水般的行水效能;桂枝能发散肌表的邪气,且能上行而使气血发泄透达,使之周行表里上下无阻。因以上五种药物的相互作用,而调整水分的偏在,且导之于尿利,以治本方的各种症状。

3.本方具有利水、健脾、发表、疏肝等功,为温阳化气利水剂,其性温化,善利小便,适用于外有太阳表证,内有蓄水杂证,还治霍乱吐泻,更医癫痫头眩、痰饮等症,本方虽然治证多而不一,但其要点是:小便不利,水肿无热者,舌苔白腻,虽口渴而饮下难受。

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朮等药,均为体液调整剂,对于水湿,渗泄之力最优,能将水湿从尿利而去,并解口渴,而消浮肿。桂枝辛热为使,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便而出,则湿热下消,津回而渴止,而使体内水的代谢,恢复正常,诸症自消。

4.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朮、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注意事项]

1.大汗、大下后引起的小便不利者忌用。

2.脾气虚弱,肾气不足者,如过用本方,可出现头晕、目眩、口淡、食欲减退、胃纳差等反应。

3.本方不宜长服,体弱者常与补养脾胃剂合用。

4.本方虽有纠正脱水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脱水及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能单纯依靠本方,须结合补液等其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措施。

5.本方传统剂型为散剂,吞服散后多饮水,至微有汗出为好;现代一般用汤剂热服,注意不宜久煎,以免减弱渗利之性。 

五苓散中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原为太阳病治不得法,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膀胱蓄水证。其病理关键在于邪与水结,停蓄膀胱,选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治疗作用。

 运用苓桂剂时,我们应辨别病机,抓主证,活用经方,治病求本,以知常达变,从而扩展经方苓桂剂的临床运用。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