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临证2班纪峰

伤寒论寒热错杂类疾病方剂梳理总结:


乌梅丸

乌梅:滋肝阴、敛肝气,补肝血虚

当归:补肝血

人参:顾护脾胃反制肝侮

黄连、黄柏:清泄胃热,苦泄肝郁

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温通郁闭阳气,一补肝阳虚


全方酸甘苦辛相合,寒温并进,肝脾同治,辛开苦降,通调气机,攻补兼施,共同助力肝疏泄功能恢复。

乌梅:本经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癖,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柏:味苦寒,主五藏,肠胃中积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创。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炎腹泻,寒热错杂胃病,寒热错杂哮喘咳嗽(肝经咳嗽后半夜厥阴咳嗽)。肝胆系统疾病,口疮,黑睛浑浊不清,巅顶头痛,

失眠,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皮肤病,心脏病,

舌体特征初伸时舌尖瘦小,舌体锥形,放松后舌体胖大两侧齿痕。

厥阴病发病重多在后半夜丑时卯时,1-3点,5-7点。乌梅12g,细辛10g,肉桂6g,干姜10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0g,附子12g,花椒6g,党参12g,防风6g,银柴胡10g,五味子10g,何首乌15g,威灵仙15g,石菖蒲12g,制大黄12g,胡麻仁30g。患者服药后立竿见影,一日便瘙痒立止,能安然入睡。该经验方来自董宿原所著的《奇效良方》,书中记载:“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这是乌梅丸加减治疗皮肤瘙痒病的病案,患者后半夜瘙痒加重。

由乌梅丸引申上热下寒问题,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栝蒌瞿麦丸证,麻黄升麻汤证,栀子干姜汤

2.1 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第80条言:“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条提到表证误下,伤及脾胃阳气,导致中焦虚寒,外邪随误下而内陷胸膈,邪郁化热,扰于胸膈,上扰心神,故见身热不去、微烦;中焦寒气凝结下注,可见腹满腹痛、食少便溏,甚或下利不止。此条对证候叙述过于简洁,不利于临床掌握。根据病因病机、脏腑病理特点及方药应用,可以对证候进行补充,即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治疗当清上温下,方用栀子干姜汤。方中栀子清透上焦郁热;干姜温中散寒,可治疗上焦郁热、中焦虚寒病证。

2.2 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黄连汤)

《伤寒论》第178条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这里是指胸腔、胃脘有热,脾、肠有寒,热在上焦,寒在中下焦,属上热下寒证。阴阳上下不能交通,升降失其常度,阳在上不能下交于阴,故热邪犯胃而呕吐;阴在下不能上交于阳,故肠寒而腹中痛;阴阳相格,上热者自热,下寒者自寒。对于此证的治疗,仲景给予黄连汤以清上温下。方中以黄连清泻上焦实火;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肠胃;桂枝通阳气、降冲逆;半夏降胃气,合用可达引上热下行的作用。

2.3 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条论述伤寒汗出不解,误用下法,导致外邪不解,反随误下而内陷。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表明病已入少阳,少阳内藏相火,火热上炎则心烦、头汗出;热邪伤阴则口渴。从方中使用干姜可以看出,误下又伤及脾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小便不利可为中气虚寒不能运化水液所致,故治当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中柴胡、黄芩清泻少阳;牡蛎、天花粉养阴清热;干姜、桂枝、炙甘草温暖脾胃。柴胡半斤,桂枝3两,干姜2两,栝楼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炙甘草2两。

伤寒五六日,汗出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少阳病兼有表邪未解,邪入少阳,汗下伤津,同时伴有水饮内结,逆于胸胁则微结。有上热下寒之症候,也有清少阳胆火郁热,兼温太阴脾土虚寒



2.4 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第155条提道:“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条文中虽未明确提到上热下寒的证候,但从方药配伍及服药方法可以推知,此方黄连、黄芩、大黄以麻沸汤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以清泻上部热邪;附子熟用另煎,取其醇厚之味,以发挥温补肾阳的作用。诸药合之,正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所言:“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根据本方配伍特点可知,本方可治疗肾阳虚于下、火热炎于上的上热下寒证。刘渡舟曾用本方治一上热下寒患者,其人有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等上热表现,又有小腹以下发凉、阴缩囊抽、大便溏薄等下寒表现。

2.5 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论》第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此条论述本属中焦虚寒下利,误被吐下,阳虚寒甚,寒邪阻隔阳气导致上热下寒的格拒状态。寒在下则利,热在上则呕,食入口即吐,为胃热所致,《医宗金鉴》称之为胃热格。针对这种上热下寒的格拒状态,治当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干姜辛热能开,人参补气,二药合用,温补脾胃;芩连苦寒沉降,清泻上热,诸药合用,共奏清上温下之功。

2.6 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第357条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本条论述伤寒误下后伤及中焦阳气。脾主四肢,中阳不足,不能温煦,出现手足厥逆;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可见泄利不止;阳虚泻下,可见下部脉不至;误下导致邪气犯肺,郁而化热,灼伤血络,故见喉咽不利、唾脓血;寸脉沉而迟为火热内郁所致。此证属厥阴木火刑金而兼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治当清上温下、发越郁阳。

方中石膏、知母、黄芩清泻上焦肺热;天冬、玉竹滋养肺阴;干姜、白术、茯苓、桂枝温补阳气,是为清肺温脾之治;麻黄、升麻发越郁阳。李寿山等认为,具有清阳郁滞、相火妄动而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诸症者,均可用此方加减。徐凤凯等认为,麻黄升麻汤可以用于治疗阳气内郁、上热下寒表现的病证,其证多见咽痛、下利,多见于呼吸、消化等系统疾病。

麻黄桂枝:散太阳之邪气 清肺热:黄芩,石膏,知母

石膏知母黄芩升麻:清阳明之热 升散郁热:麻黄,桂枝,升麻

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温太阴之寒 补肺阴:当归,天冬,葳蕤,芍药

当归天冬葳蕤芍药:补损之阴血 温脾:干姜,茯苓,白术,炙甘草

麻黄升麻汤具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之功,证见四肢厥逆,咽喉疼痛不适,唾吐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尤其在治疗口疮,肺热呼吸道感染,腹泻胃炎等等上热下寒肺热肠寒方面作用突出。

2.7 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

《伤寒论》第326条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条论述厥阴病之证。厥阴病病位涉及肝、脾、胃、肾。肝内寄相火,病至厥阴,木郁化火,火热耗伤津液,津液不足,引水自救,故见渴而多饮;风火相煽,上冲心胸,可见心中疼热;胃热故喜饥,然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又不欲食,食多不化也。此证肝胃热郁于上,脾肾虚寒于下,若见上热而误下,更伤脾肾阳气,阳虚不能固摄,可见下利不止。因此,可知厥阴病之提纲证属上热下寒证。

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原用于治疗蛔厥。根据其配伍特点来看,方中黄连、黄柏苦寒泻火,能清泻心、肝、胃之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辛热散寒,温中、下焦之寒,故有清上温下之功效,可移治厥阴病提纲证。后世医家从临床角度总结其“上热”者可见“肝火”“胃火炽盛”心火上炎”等;“下寒”者可见“脾胃虚寒” “肾阳虚损”“肝寒厥逆”等。

2.8 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白虎加桂枝汤)

阳热内郁之人,阳气不能周流,而火热有炎上之势。感受外寒,正邪斗争而发热,外热引动体内之郁热,热邪上炎,可见上焦热盛;热邪郁于上焦而不下达,又兼外寒束表,可见下寒。对于此证,当清里热、散外寒,可选用温疟主方白虎加桂枝汤。刘渡舟曾用此方治一产后感受风寒的患者,其人出现有典型的上热下寒证候,刘老解释其证候形成的机理为:其人素体阳热内盛,又值新产,血气虚弱,风邪乘虚而入,阳热内盛,风邪诱发而壅塞于上,气不下达,出现上热下寒之象。

2.9 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

《伤寒论》第110条提道:“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讠严语……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此条提到太阳病误用热熨逼汗之法,伤津助热,出现躁烦、欲呕等上热表现,而足下恶风为阳热郁于上焦而不能下达所致,若大便下、足心热,为阳气下达之象。从这里可以看出,阴虚火旺之人,可出现上热下寒之证候。

《伤寒论》第116条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此条提到对于阴虚之人,误用灸法,伤阴助热,导致火热盛于上,不能下达导致腰以下既重且痹,形成上下阴阳格拒状态。

《黄帝内经》言:“阴在内,阳之守也”。肾中之真阴不足以制约真阳,使真阳上升,变为上逆阳亢之害,会出现虚火上炎的情况……阳气上亢为害,不能潜藏于下,下焦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

对于此证的治疗,当滋阴降火,也即泻南补北法,下焦真阴得充,上焦火热得降,阴阳交合,自然阴平阳秘,自无上热下寒之患。

2.10 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柴胡桂枝汤)

少阳主枢,可通达上下、调理升降,犹如枢机,能调节一身阳气之升降。枢机运转,则气、血、津液敷布适宜,气机升降如常;枢机失运,则敷布失宜,气机升降失常,诸病由生。因此,少阳枢机是人体平衡状态切入点,是上下、内外状态平衡的关键所在。

少阳包括三焦、胆之脏腑经络系统,其中三焦主持诸气,可管上下、内外气机的流通。当三焦气机失调时,三焦郁滞,气机不通,阳气郁于上,阴气盛于下,阴阳各偏一隅,寒热格拒,可出现上热下寒之证候。三焦还是气血津液化生、代谢及相互转化的场所。因此,当三焦郁滞时,气血不能正常转化,出现气血不和、气机郁滞而化热,可现上热;血不能运行濡养全身,可现下寒。治疗当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恢复气化,以达到调和寒热的目的,可选用柴胡桂枝汤。此方能和解少阳枢机,调和营卫,通行津液,枢机得转,津液流通,则气机舒畅,寒热自和。

2.11 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三个泻心汤)

脾胃同处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化生气血,是其他脏腑功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基础。若脾胃虚弱,无力转枢,则人体气机不畅,清浊之气逆乱不能各归其位,浊气不降反升,郁于上则生热,清者不升反降,陷于下则生寒,气机郁滞于中,可见心下痞满。此证当采用辛开苦降法,以温补脾胃、升清降浊,代表方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法半夏12克,黄芩3两15克,黄连1两5克,干姜3两15克,炙甘草3两15克,人参3两15克,大枣12枚15克。

主要用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妊娠呕吐,胃溃疡,慢性肝炎,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有:黄苔,腻苔,食欲减退,痞满,弦脉,红舌,细脉,白苔,薄苔,恶心,滑脉,数脉,口苦,呕吐,稀溏,乏力,胃痛,沉脉,腹胀,神疲,肠鸣。

方药

病机

病因

病证上焦中焦下焦舌脉

功用

主治

大黄黄连泻心汤

邪陷内结阻滞升降

内热

心烦口渴

心下痞

小便短赤,大便干

舌红苔黄脉关上浮

泻热消痞

热痞

附子泻心汤

卫阳不足开合失司

卫阳不足开合失司

上身汗出恶寒

心下痞

足胫冷

舌红苔薄白脉沉微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热痞兼卫阳虚

半夏泻心汤

邪热内陷寒热错杂

误下伤气

干呕或呕吐

心下痞满不痛

肠鸣下利

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互结之痞

生姜泻心汤

脾胃虚弱水热互结

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

干哕食臭

心下痞硬

腹中雷鸣下利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水热互结痞证

甘草泻心汤

胃气虚弱邪气内陷

误下伤气

干呕心烦不得安

心下痞硬而满

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舌淡苔薄白或黄,脉沉弦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胃气虚弱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4两,炙甘草3两,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黄连1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

生姜泻心汤原义指得是伤寒汗出外已解,因素体脾阳气虚,余邪来犯,伤寒解汗时,汗不得彻,其水气入里不得越,积停心下成痞,胃脘不适。脾阳湿困,腐熟五谷无力,邪热在里,患者干噫食臭,口干口苦;胁下属肝胆,土虚木乘,运化水液无权,水气停于胁下入肠胃,所以腹中雷鸣而下利。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炙甘草4两,半夏半升,黄芩3两,黄连1两,干姜3两,人参3两,大枣12枚。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2.12 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

上热下寒证的极期即为戴阳证,表现为阴阳即将离绝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伤寒论》第317条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论述真阳衰于下,阴寒内盛,将虚弱之阳气格拒于外的证治。阴寒内盛而虚阳被格于上,可见面色赤,后世称为戴阳证。此证虽可见上热下寒之证候,实际上是真寒假热,治疗当破阴回阳、交通阴阳,绝不能采用寒热并用之法,代表方为白通汤,以附子、干姜回阳救逆;葱白交通阴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