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灵枢_通天第七十二
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 ...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 ...,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 ...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
注解:我之所以选择《阴阳and气血》这个题目来完成第一节课的作业,是因为之前读《郑钦安医学三书》中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气血也是一对阴阳。今有幸能跟林大栋老师学习《皇帝内经》,所以要从识阴阳、气血开始。我没有对以下各条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只是在条文的下面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下对阴阳、气血的认识。治病必求于本,首先要知道阴阳平衡的阴阳和平之人是怎样的情况:1)阴阳和平的人,心中坦荡而不患得患失,清心寡欲而不过分欣喜,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常以理服人而不采用压制的手段整治别人,具有非常好的组织管理才能,这是阴阳和平类型人的特征。古代善于应用针刺艾灸治病的人,便是根据人的这五种类型特征分别施治的,即阴阳偏盛的用泻法,阴阳偏虚的用补法。2:)阴阳平和类型的人,其体质阴阳之气协调,血脉和顺。应谨慎地察看阴阳的盛衰、邪气和正气的虚实,并且要端详其面容和仪表,以推断脏腑、经脉、气血的有余或不足,然后进行调治邪气盛用泻法,正气虚用补法,虚实不明显的病证则根据病邪所在的经脉取穴治疗。以上所讲的调治阴阳,须根据五种类型人的特征分别施治。3)阴阳和平的人,外貌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性格温和,善于适应环境,态度严肃,品行端正,待人和蔼,目光慈祥,作风光明磊落,举止适度,处事有条理,大家称之为有德行的人。这是阴阳和平之人的形态。
2)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解: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此段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也是火神派扶阳理论的基础。所以火神派提出来阳主阴从的思想很适合现代阳虚为主的现代人体质。
3)灵枢_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 ...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 ...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 ...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阴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手太阳之上,血气 ...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
注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果有人识得阴阳,那他已经得道,或者说已经开悟。所以人世间能识得阴阳的人非常少。所以庸医看病时经常把阴阳给搞错了。今天就学习一下什么样的人是阴虚体质,阴虚的人,必须具备哪些症状:
1、脸面、嘴唇、口鼻一般是红色的。
2、特别精神,特别亢奋。从来不乏力,不困倦。睡觉喜欢睁着眼睛睡觉,不好入睡亢奋啊!就像张飞似的,亢奋阳气太旺了。
3、声音特别高、洪亮。
4、口臭、气粗。
5、特别怕热。
6、身体灵活自如。阴虚的人经常出现在练武术的人,武警官兵等等。
7、大小便不畅通(当然阳虚的也有。就像口臭等等,阳虚的也有口臭的)
8、一个重要的症状是口渴,喜欢吃生冷,喜欢冷饮,而且可以吃很多生冷。这个就得区别上火下寒体质(真寒假热体质)。真寒假热体质的人,也比较口渴,有的人喝水也多,但是详细询问后,你会发现:他只喜欢喝热水,或者喝水量很小,或者只能吃少量生冷。真正阴虚的人吃了生冷是可以治病的,吃了生冷 、冷饮后身体会非常舒服。有的人口渴,但是他不敢吃生冷的东西,吃了就不舒服,这就不是阴虚,多是上火下寒体质。经常把上火下寒体质(真寒假热体质)叫做虚火体质。很多庸医认为口渴不想喝水也是阴虚,这就大错特错。这些庸医真的是误人误己啊!口渴喝大量的水,喜欢喝冰水,吃冰激凌,吃完以后舒服了,饮水可以自救的,越喝水阴虚的症状越减轻。烦热口渴,心情烦躁这才是阴虚!口渴不想喝水,属于阳虚。上火下寒(真寒假热体质)或者虚火体质,也属于阳虚范畴。阳虚证里比较错综复杂的情况。口渴,越喝水越不止渴,越不管用,那就不是阴虚。很多人认为多喝水,就能身体健康,这也是错误的!如果你是阳虚,喝水越多,身体负担越大,越不利于恢复,加重阳虚程度。
9、舌苔是干黄的,甚至是黄黑色,上面没有一点津液,有芒刺。有的人他的舌苔也是黄的,但是仔细一看特别的水滑,特别的腻。这就是真寒假热型的阳虚,身体根源还是阳虚,表现出来的是虚火。这就是最难调理的疾病和体质。寒极生热,物极必反嘛!疾病经常有假象,这就是真实的寒,虚假的热。阴虚的脉是长而大有力。
10、阴虚还和时代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中国人都知道60年一个甲子,天道轮回。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我们也经历过百年的屈辱史,被帝国主义欺凌过。曾经有一个名医叫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那个年代比较适合寒冷药,所以就诞生了寒凉派。
人经常饿肚子,就会出现阴虚。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再饿肚子了,阴虚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人为导致阴虚的情况出现了,糖尿病人打胰岛素,打的剂量多了,出现低血糖了,中医分析这就是阴虚。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经常听说有死人的事件。吃点糖就能保命,就是滋阴、补阴。
4)灵枢_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
注解:在我不懂中医的时候,身体出现了症状,我却读不懂它。大便稀溏,一早晨两三次,舌苔厚腻,其实早已脾肾阳虚,湿盛了。直到一个触缘出现,参加婚礼吃了点不新鲜的海鲜,立马爆发了过敏性紫癜。又由于对医生的不了解,没有及时找到好的中医师,延误了病情,引起了紫癜性肾炎。期间还腹痛腹泻三四天,差点让庸医给治死。求医路比蜀道还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腹痛腹泻吃不下饭就是个太阴病,四逆汤是必须要用的,结果庸医给我开的全是白茅根、金银花一派寒凉的药!所以为医者必须会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我先从最根本的阴阳气血学起。
注解:学习了阴虚,阳虚就比较好学习了。大家会发现,当今社会上的人阴虚的越来越少了,言外之意就是阳虚的人越来越多了。绝大部分人都是阳虚,百分之九十九是阳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物质生活的丰富,也是阳虚的主要原因。天道轮回,现在是医道兴于扶阳!阳虚阴必盛!我们判断阳虚,必须找到阴盛的证据。(阳虚分男女吗?答案是不分的。我们中医一般不说女性阳虚。我们一般说女性是气虚、宫寒。实际上,男女都有阳虚。女人阳虚的更多。)
阳虚的人,必须具备哪些症状:
1、阳虚的人的面色、嘴唇、口鼻肤色发青发白。那些经常爱吃冰激凌的儿童,唇口都是青色的。额头也是青色的。
2、阳虚的人没有精神,眼睛都不想睁开,平时困倦的感觉眼睛都快闭上了。嗜睡;喜欢床上躺着,不一定能睡的着。
3、说话的声音特别低;呼吸短促;气短不想说话。
4、阳虚的人身体发重,自己感觉很重。很乏力,特别怕冷;会不自觉的流出清的口水。
5、饮食乏味,饮食没有味道、不香饭、没有食欲。这也是阳虚。
6、阳虚的人的舌苔一般都是非常的水滑,舌苔上的津液特别多,舌质发青、黑。也有个别人的舌头上也罩了一层黄苔,观察他的舌苔比较水滑,水润,还是阳虚,如前面讲的,有虚火、虚热而已,根源还是阳虚。
7、阳虚的有一个特征是:不喜欢喝水,即使喜欢喝水也是喜欢热水,不敢喝冷水。真寒假热的人也喜欢喝水,但是喜欢的是热水,冷水不敢喝。
8、阳虚的人大部分大小便非常的通畅,大便溏稀或者拉肚子,小便清长。当然阳虚也有便秘的,甚至大小便不流通,需要另当别论。
9、阳虚人的脉一般是浮空的,轻轻一摸有了,往下一摁没有了;还比较微弱,比较细,没有力量。
10、阳虚的人容易出汗,四肢容易冰凉。手脚颜色多发青白色。
阳虚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乏力困倦。但凡出现乏力困倦、少气懒言的人,百分百是阳虚。这个相对于阴虚,阴虚的人是精神不减,精力特别旺盛。
针对这个天道轮回,兴于扶阳。我们对应的养生观念就是:阳主阴从!
我们要主扶阳气,但是又不能损伤阴血。达到阳升阴长的目的。人就会越来越健康,就会延年益寿。下面介绍个实用的方法:
生姜5片,红枣三个。(生姜的重量大于红枣)每天早晨熬水喝。这个养生汤,简单易做。看着简单,内蕴了阳主阴从的道理。有多人反馈,长期服效果非常好,尤其对亚健康的人。有的人反馈居然把痔疮给治好了,痔疮消失了,等等。
5)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 ...,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 ...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注解:阴阳体现了宇宙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同一个事物可以分成相互对立又统一联系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万事万物都可以分阴阳!阴阳有以下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相关性,就是必须是同一层面、范畴的事物或现象才可以分阴阳。不同范畴、不同层面的事物是不能阴阳定性的。第二个特征是普遍性:阴阳定性理论广泛存在于宇宙万物。比如:天属阳,地属阴;男和女;上和下;左和右;火和水;气和血等等。第三个特征是相对性:其一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其二是阴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如风寒表证误治或失治传入阳明就属于热证;其三层面、范畴、角度的改变,也可以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第四个特征是规定性:属性的规定性,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属阴。比如:温暖为阳,寒冷为阴;白天为阳,黑夜属阴,等等。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在医学这个特定领域,我们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辩证出疾病属于阳虚或者阴虚。
6)《黄帝内经》简介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 ...,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 ...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 ...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 ...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 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它一定得在张仲景之先。 《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
注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果有人识得阴阳,那他已经得道,或者说已经开悟。阴阳理论是中医学里最核心的理论,对于临床实践有着决定性意义。如果病人阳虚,庸医辩证成了阴虚,不仅不能治病还得害人。
7)灵枢_玉版第六十
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 ...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注解:在我不懂中医的时候,身体出现了症状,我却读不懂它。大便稀溏,一早晨两三次,舌苔厚腻,其实早已脾肾阳虚湿盛了。直到一个触缘出现,参加婚礼吃了点不新鲜的海鲜,立马爆发了过敏性紫癜。又由于对医生的不了解,没有及时找到好的中医师,延误了病情,引起了紫癜性肾炎。期间还腹痛腹泻三四天,差点让庸医给治死。求医路比蜀道还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腹痛腹泻吃不下饭就是个太阴病,四逆汤是必须要用的,结果庸医给我开的全是白茅根、金银花一派寒凉的药!所以为医者必须会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我先从最根本的阴阳气血学起。
8)素问_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髀枢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血所发 ...少阴舌下。 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手少阴各一。 阴阳蹻各一。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注解: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类经: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也。我们都看过太极图,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心里有真阴(元阴),我们的肾里有真阳(元阳)。所以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所以不能有单纯的扶阳或者寒凉。所以卢崇汉老师提出:阳主阴从。阳主阴从是比较适合当下的天道轮回的。我们治病的原则就是这样的,扶阳的同时也要考虑从阴,不能赶尽杀绝。寒冷的时候也得考虑阳主,用阳化阴。
9)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 ...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 ...,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
注解: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在一个稳定的体系内可以,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阳就如一瓶冰水(这就是一个稳定的系统),随着温度的上升,水越来越多,冰越来越少,但是总和是不变的。这就是阴阳的消长平衡。但是如果瓶子有漏洞呢?这就是系统不稳定了,就会阴阳总和一起消耗,阴阳俩虚。
10)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者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
注解: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指示: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和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和谐一致,人就可以健康长寿。所以,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如果没有四季轮换,宇宙万物就没有运动,就没有变化,一切都得静止。黄帝内经讲: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冬病夏治的原因,冬天的疾病一定是怕冷,阳虚,所以夏天来养阳更容易根治。我们中医扶阳派,擅长在冬至和夏至,这俩个圆运动的两极 养生调理疾病。这就是体现了更高深的阴阳理论养生的运用。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