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结业论文 临1班 刘向飞

柴胡类方剂的比较

(一)小柴胡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

 [方解]

1.本方的主药是柴胡,它获得黄芩的协力,作用于胸胁部,具有消炎解热、疏通胸胁部郁滞的效能,半夏与生姜,能止悪心呕吐,并增进食欲,且协助柴胡和黄芩.,人参协同甘草、大枣增强脾胃的机能,兼能缓解胸胁部的充塞感。

本方与小陷胸汤并合,则名为柴陷汤,而以证似小柴胡汤,且心下部硬满,并在这个部位有压痛者为目标,用于胸膜炎、肝炎等病。

2.本方是如方名所示,系以柴胡为主药。此药能主治由于上 部胸胁的实热所引起的胸胁苦满,且得黄芩的协助,增强胸胁部的消炎、解热、疏通作用;半夏与生姜能利导胃内的停水,且有开气 并止恶心呕吐及增进食欲的效能;人参与大枣、甘草配合扶助胃的活动力,且缓解胸胁心下部的充塞感;柴胡复有加强肝脏机能的功效,并恢复由于热性病所引起的肝脏障碍。

3.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凡胸、肝、胆、胃、胰、脾、神经系统诸内脏疾病,最常用的方剂,应用范围甚广,只要应用得当无不神效,在高热后,需要调整淋巴系统,增强免疫力,若其症状较大柴胡汤不剧烈时,均可用之。肝机能障碍,消化机能病变,神经症状,神经衰弱(敏感)及腺病体质之改善等。

方中柴胡解少阳在表之热邪,疏畅气机壅滞;黄芩清少阳在里之热,两药合用,以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沉默抑郁、心烦诸症。人参、甘草、大枣益血补中,扶正袪邪;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用治不欲饮食和呕吐,生姜、大枣同用,能和营卫,调寒热,合之则和里解外,扶正袪邪。

4.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入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惟宜和解之法。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症自除。原方“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小柴胡汤为和剂,一般服药后不经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却,胃气调和所致。正如《伤寒论》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属正胜邪却之征。 [收起]

 [注意事项]

1.发热(发烧)越重,柴胡可重用至30g。

2.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禁用。

(二)大柴胡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适用症状]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口苦,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厚,脉弦有力。

 [方解]

1.本方是为病在少阳之位,而病邪复欲充实于里的时候,用以解散心下部气实的方剂。柴胡与黄芩倶能消解胸胁心下部的邪热郁塞,枳实能疏开充实之气,并协同白芍舒缓筋的紧张;大黄有导热于大肠,并予以排泄的功能 ;生姜的份量甚多,可治恶心与呕吐。

本方虽与小柴胡汤相似,然除去甘草及人参等补剂,而加枳实、白芍,用以开气及缓和筋的紧张,并图泻下热邪。《伤寒论》的郁郁微烦则无大黄,而《金匮》的心下胀痛则有大黄。宜随着病状的轻重,而去加大黄。

2.本方用于类似小柴胡汤,但较实症,而证状激烈者,其体质多为肥满或筋骨健壮,结实而紧张,皮肤色泽佳,脉为沉实而迟,腹部为上腹角广,心下部厚坚而紧张,压迫胁肋下部时,以不会陷凹为证。所以在自觉上多为胸胁部有紧张感、痞塞感,或起疼痛,时常便秘。内部之气充塞而有血外伸张的气势,声叫嚷,及多怒的倾向。

方中用柴胡以解表,用大黄、枳实以攻里,黄芩退热解渴,白芍安脾敛阴,半夏和胃止呕,生姜辛散而大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也。

3.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收起]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消瘦、贫血者慎用。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伤寒杂病论)

 [功用]

和解少阳,兼化痰饮。

 [适用症状]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亦治牡疟、劳疟不愈者。

 [方解]

方中的柴胡,黄芩主要是作用于胸胁部,而有解热、疏通、鎭静的效能;桂枝治表证与气的上冲,并协同牡蛎而鎭抑胸腹的动悸,且止盗汗;干姜为温药,能温里寒,鼓舞组织的机能。栝楼根滋润、止渴,有鎭咳作用,并滋润不足的水分;甘草调和诸药并治气上冲,且有健胃的效能。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医方集解)

 [功用]

调和气血,安神镇惊。

[适用症状]

胸满闷,脐部动悸,心烦,惊悸不安,睡眠障碍,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难以转侧,舌苔黄腻,脉弦硬有力。

[方解]

1.方中的柴胡配同黄芩作用于胸胁部,疏开郁气与解热;龙骨、牡蛎有鎭静的功效,能镇静胸腹部的动悸,并治神经过敏、不眠、心悸亢进等;桂枝可治上冲;茯苓具有鎭静、强壮、利尿的功效;半夏、生姜俱能袪除胃内停水;大枣除有利于强壮的效能之外,尙有疗治急迫的功能;生姜能促进吸收诸药,且有健胃的功效;大黄能通大便,并有消炎的效力。

2.构成本方的主药是柴胡、龙骨和茯苓。柴胡能泻胸胁的实热;龙骨有收敛鎭静内气动摇的效能;茯苓则由于利尿而鎭静因停水外溢而起的动摇;柴胡协助黄芩作用于胸胁部,而有解热、疏通、鎭静的效能。龙骨、牡蛎具有鎭静作用,能鎭静胸腹的动悸,并治心悸亢进、失眠、惊恐等的神经症状;桂枝治上冲;茯苓善于利尿,并协同半夏祛除胃内停水。又茯苓、龙骨、牡蛎三者协力而治心悸亢进;大枣与生姜调和诸药而强化药效;大黄用以舒顺内部之气,而疏通肠管,且有消炎鎭静的效能。

3.本方有调整中枢神经的主要作用,能缓解或消失痉挛性的发作,对于中等体质以上之神经衰弱症状及癫痫等均有良效。方中柴胡、黄芩,用以疏解少阳胸部之邪,并清理热;龙骨、牡蛎,平定精神神经不安状态;桂枝治上冲;茯苓利小便;半夏去停水;大黄疏通肠管,以顺内部之气,人参益气;姜、枣则协助诸药,而强化药效。如此,共奏和解内外,镇静安神之功。 [收起]

 [注意事项]

1.没有便秘可去大黄。

2.虚证体质者不宜,或改用抑肝散服之。铅丹药房不备,故现多不用。本方患者体质多属于敏感型,症状易反覆,情绪易波动,故治疗时须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

(五)柴胡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功用]

表里两解,寒热兼除。

 [适用症状]

少阳病兼表证。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满痛,四肢烦疼,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亦治心腹卒痛。

 [方解]

1.本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量的合方,以小柴胡汤为主,桂枝汤为从,有时亦以两方的同等协力为目的而用,又两方相互协力的结果,也会产生新的作用。即小柴胡汤能解少阳的邪气,而治胸胁苦满;桂枝汤治太阳表热症状。两方互相协力而治心下支结和腹肌的紧张或疼痛。

2.本方系小柴胡汤兴桂枝汤合方,因以前方为主;后方为从,故言柴胡桂枝汤。桂枝汤用以治太阳表证,小柴胡汤用以治少阳里证;并因表里之证,俱属轻微,故祗各取原方之半。两方互相配合,而奏表里两解,寒热兼除之功。一般用于柴胡汤证体质之心腹症状有效,尤其是由于神经过度紧张所引起之慢性胃痛应用机会较多,对神经过敏而心悸亢进不眠者亦可用之,对服过发散剂后仍未痊旎之感冒屡有良效。

方中柴胡可促进肝脏之血液循环,除胸胁苦满、潮热;黄芩亦有解热之作用,特别是对胸E部之热症状,消化器官之消炎作用有效,与柴胡合用效果更佳。人参可增强内脏机能,促进食欲;生姜、半夏能止呕、袪痰、增进食欲,且有利尿作用,能去除停滞于胃部及胸部的水份。桂枝治逆上头痛;白芍可促进消化器官之运动,与大枣、生姜、甘草合用有滋养强壮的作用。 

在临床上的应用:

小柴胡汤用在一例经常输液的十岁儿童,因反复发热西医治疗无效,后用小柴胡汤后痊愈。

大柴胡汤在临床上用于糖尿病初期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一位学生因高中学习压力大留下心理上阴影,睡眠差,经服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后好转,另一位是试管移植前焦虑的病人应用后症状消失。

个人体会:

柴胡类方剂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每天的病人群体中都有应用到柴胡类方剂。

大柴胡汤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型体质的调理。

小柴胡汤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于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抗癫痫,取得很好的疗效。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