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临1班-朱逸音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制水,治眩晕之比较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         生姜       -      白术     附子     -

苓桂术甘汤: 茯苓         -         桂枝         -             -           白术        -       甘草

泽泻汤:            -           -           -       -    泽泻     白术       -        -

 

真武汤

原文: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功用:温阳利水

 

 

苓桂术甘汤

原文:1.《金匮要略》十六,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伤寒论》六十七,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   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 术甘草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泽泻汤

原文:1.《金匮要略》二十五,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组成: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功用:利水除饮,健脾制水

 


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其配伍特点是: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均为温阳化饮之常用方,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术。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主治阳虚水泛证。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其配伍特点是:温阳与利湿相伍,使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去水邪。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均可治疗心悸。但苓桂术甘汤具有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适用于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心悸,以胸胁支满,目眩头晕,或短气而咳,苔白,脉弦滑为辨证要点。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凌心之心悸,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浮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苔白不渴,脉沉为辨证要点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症皆属阳虚有水,但二者又有区别。真武汤病变在于下焦,在于肾,病势较重,伴有少阴肾阳虚衰;而苓桂术甘汤病变在于中焦,在于心脾,脾虚不运,心阳不足,水饮停聚,病势较轻。

泽泻汤具有利水除饮,健脾制水之功

泽泻汤跟苓桂术甘汤用途不一样,泽泻汤是对付水饮停在脾脏时使用的,若水在胃里就是苓桂术甘汤证。而支饮就是胃旁边感觉到胀闷,常发生在左肋一带,只有这个位置才会用到泽泻汤,眩晕若天旋地转则是苓桂术甘汤,若眼前发黑则为泽泻汤。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