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五大泻心汤的异同

论伤寒五大泻心汤的异同

在谈泻心汤之前,我们先谈谈什么是用泻心汤治疗的心下痞,痞为气机阻塞的表现,心下痞自然就是气机阻塞在“心下”了。医圣仲景说“但满而不痛,此为痞”,这里的满指全部充满,没有余地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胀满。

为什么说心下痞为虚证呢,“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阴为里,为什么会发于阴呢?是因为原本这个人正气不足,或胃气不足或脾气不足或肾气不足等里证,再加上误下导致外邪内入到心下,引起了心下痞。

心下痞的主要症状是为”心下”胀满,心下痞的的症状的主要症状集中在横膈膜以下,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胃胀,上腹部胀满、腹胀等症状,都可能是病在”心下”引起的。下面我们看看治疗“心下痞”的五个泻心汤的相同和不同点。

第一个条辨: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心下”为水火升降的场所,邪陷于此必将引起水火的升降失常,再加上此人素来里虚,半夏泻心汤的里虚是太阴脾土阳气不足而有寒,也就是病邪误下“心下”使水火交结产生的无形之热与脾寒相搏与心下,此时需要和事佬来调和,就是半夏泻心汤。

表现的上有呕吐,中有痞闷,下有下利,无表症。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姜半夏半升,大枣12枚,干姜三两

方中既有温热的干姜、半夏,又有清热的黄芩、黄连,又有大枣、人参、甘草养脾胃扶正气。

第二个条辨: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人参三两,姜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黄芩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干姜一两。

干噫食臭,指的是心下水火相交之热气与胃中停水引起的胃里积食散发一种不好的味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腹中雷鸣:胃中有停水和脾寒相争从心下到胁下,乃至整个腹部,水气相争为雷鸣,寒气与水相合为下利。

生姜泻心汤比半夏泻心汤多了心下胀满多了硬,硬为宿食和停水,就是多了干噫食臭和雷鸣下利。

第三个条辨: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姜半夏半升、大枣12枚、黄连一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

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不同,重用了生甘草,因为甘草泻心汤治胃虚,心烦,补胃中之阴。

从症状上看,半夏泻心汤最简单,只是治疗心下痞,生姜泻心汤在前方的基础上多了心下痞硬,口中异味,肠鸣下利,甘草泻心汤则多了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肠鸣下利,且下利次数多。

第四个条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按之濡,说明没有有形之物,其脉关上浮,说明此心下痞只是火热之气阻塞。

大黄黄连的煎法特别简单,直接冲泡,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因为大黄、黄连为苦寒涌泻之药,取其气味薄疏通阻塞之气。是伤寒论中唯一用开水冲泡后立刻去渣服用的汤方。

第五: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心下胀满,此证也是火热之气阻塞于心下,而复恶寒汗出者,还伴有怕冷出汗的症状,这里怕冷,指的是少阴之肾阳不足。

也就是火热之痞兼肾阳不足,寒热错杂。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都没有上干噫食臭、干呕、心烦不得安,也没有下利,只是心下痞。

在这五个泻心汤里,有四个是寒热错杂的,只不过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心下的寒热错杂,附子泻心汤是心下有热,少阴有寒。

  以上是对伤寒中五个泻心汤的一些认识。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