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營and衛:
灵枢_營衛生會第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爲營?何氣爲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筆記】:這段介紹營衛從何而來(最根本來源與食物)、循行的位置(“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循行的周期(“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
此處有疑問,何爲二十五度與五十度?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内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筆記】:此段介紹“營衛”正常與否與老壯的關係。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中焦,衛出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
【筆記】:此處最後一句話不算太理解,是循行一周到達手太陰的意思?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爲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筆記】:具體説明營氣的來源。自己簡單用白話説説:中焦胃部受納水穀,出來的精微向上到肺化為血循行人身,這稱之為“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筆記】:這裏我有個疑問:“神氣”與“精氣”的區別是什麽?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别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筆記】:説明水穀化爲糟粕如何從下焦而出的。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黃帝曰:善。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此之謂也。
【筆記】:説明酒與穀入三焦的區別,以及三焦的特點。
靈樞_壽夭剛柔第六
黃帝曰:餘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内熱。
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爲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忾贲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寒痹之爲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筆記】:説明營衛寒痹生病時的情況,反推可知正常的營衛該是什麽樣的。
灵枢_胀论第三十五
黃帝曰:髒腑之在胸脅腹裏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胸腹,髒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闾裏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髒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爲脈脹;衛氣并脈循分爲膚脹。三裏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筆記】:提到了營氣與衛氣。後面的“一下”、“三下”不太懂。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随,乃得天和,五髒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爲脹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筆記】:此處在説“脹”是怎麽來的,其實就是身體正常之處不正常了,比如營衛應該流行于身體、循行脈肉的,但是如果“留止”了,就會導致“脹”。
靈樞_上膈第六十八
黃帝曰:氣爲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蟲爲下膈。下膈者,食焠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筆記】:本段說寒流于腸中導致蟲寒的後續,衛氣不流動導致邪氣出不去。由此可見,衛氣的正常流動很重要。此處讓我不禁想到物理裏面的很多東西,比如水管,蟲寒積聚如同水管堵塞一樣,衛氣可以看作是水管中的水,如果有髒東西流進水管,正常情況下髒東西可以隨著水流出去,但是水管堵了,髒東西就會停留管道中造成堵塞甚至惡臭。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髒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筆記】:此處説明中邪后,邪傳至目的過程與目的表現。由眼睛可以看出神氣、營衛、魂魄如何。所以,看眼睛也是一種看診呀。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筆記】:這裏有個疑問,爲啥心肺虛營衛就會“留于下”?難道是心肺負責營衛的運行,就像抽水泵抽水一樣(水就像營衛?),而虛了水就抽不起來?
黃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筆記】:二段對比,説明衛氣不正常運行對於眼睛(睡眠)的影響。
眼睛閉不上——衛氣留陽不得入陰——陽氣滿、陰氣虛
眼睛張不開——衛氣留陰不得行陽——陰氣盛、陽氣虛
黃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卧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筆記】:人的腸胃大小、皮膚濕滑與睡覺、行走多少的關係在於衛氣的運行。
腸胃大——衛氣留久于陰——欲瞑;皮膚濕——分肉不解——行遲。
腸胃小——衛氣留久于陽——少瞑;皮膚滑——分肉解利——行利。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卧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筆記】:上焦不通,衛氣不能上行,居中下焦算是留于陰?另外,“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是在説吃的食物不能下行,只有液體能下行?
靈樞_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經脈十二者,别爲五行,分爲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爲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随,陰陽已知,清濁不相幹,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何爲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幹,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于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于腸胃,是爲霍亂;亂于臂胫,則爲四厥;亂于頭,則爲厥逆,頭重眩仆。
【筆記】:營衛運行正常對人體很重要。
素問_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帝曰:何謂神不使?
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筆記】:精神與營衛的關係是怎麽樣的?
【寫作業感受】:感覺跟做翻譯有點像,又有些類似看書整理邏輯的事情。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内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筆記】:天氣、衛氣于陽氣的關係。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筆記】:營氣與癰腫的關係。
素問_痹論篇第四十三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也。
其風氣勝者爲行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濕氣勝者爲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爲骨痹,以春遇此者爲筋痹;以夏遇此者爲脈痹;以至陰遇此着爲肌痹;以秋遇此者爲皮痹。【注釋:至陰為脾】
帝曰:内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複感于邪,内會于腎;筋痹不已,複感于邪,内會于肝;脈痹不已,複感于邪,内會于心;肌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髒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噎幹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懷。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支解堕,發咳嘔汁,上爲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争,時發飧洩。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爲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
岐伯曰:其入髒者死,其留連筋骨問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筆記】:“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痹病表現不同,其實就是在不同的時候感受到了風寒濕氣。病久了會呆在五臟的“合”中,造成五臟痹者。
風寒濕侵襲:
冬——骨痹——腎
春——筋痹——肝
夏——脈痹——心
至陰——肌痹——脾
秋——皮痹——肺
淫氣狀態:
喘息——肺
憂思——心
遺溺——腎
乏竭——肝
肌絕——脾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爲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髒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随其過,則病瘳也。
【筆記】:風寒濕中俞——入六腑,中合——入五臟,針治隨五臟俞,六腑合。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絡六腑也。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爲痹。
【筆記】:介紹榮衛來源、循行路綫、是否令人痹。
榮氣——水穀精氣——和調五臟,漉陳六腑——循脈
衛氣——水穀悍氣——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循皮膚、分肉
提問:這裏“故不爲痹”説的是衛氣?還是營衛都有?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爲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爲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盛,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爲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帝曰:善。
【筆記】:説明痹病程度、在的位置不同的不同表現。
靈樞_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曰:願聞爲工。黃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筆記】:說平人是什麽樣的。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爲熱,虛則爲寒,緊則爲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爲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髒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關,内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髒腑之病。
通其營輸,乃可傳于大數。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筆記】
- 人迎大的時候:
人迎>寸口——病在足少陽;+躁——在手少陽。
人迎>>寸口——病在足太陽;+躁——在手太陽。
人迎>>>寸口——病在足陽明;+躁——在手陽明。
人迎>>>>寸口——溢陽,死不治。
治療方法:
盛——熱——寫之
虛——寒——補之
緊——痛痹——取之分肉
代——乍甚乍間
陷下——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 寸口大的時候:
寸口>人迎——病在足厥陰;+躁——在手心主。
寸口>>人迎——病在足少陰;+躁——在手少陰。
寸口>>>人迎——病在足太陰;+躁——在手太陰。
寸口>>>>人迎——内關,死不治。
治療方法:
盛——脹滿,寒中,食不化——寫之
虛——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補之
緊——痛痹——先刺而後灸之
代——乍痛乍止——取血絡,而後調之
陷下——脈血結于中,中有着血,血寒——宜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總結:由“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得出,人迎大的時候,病在三陽;寸口大的時候,病在三陰。不論二者誰大于誰,治療方法也有類似之處。)
【個人感想】:感覺這書裏很多東西是有邏輯的,只不過需要從古人的古文中梳理出這個邏輯。這也許是學習理解中醫邏輯不容易的地方(古文的coding),如果能夠梳理出這個邏輯,很多事情應該可以迎刃而解。
素問_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問曰:餘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問?
帝曰:願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髒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連骨髓而成身形五髒。五髒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并,五髒安定,邪客于形,灑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緻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洩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着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複。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并,五髒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洩。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洩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洩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髒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内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洩。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徑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并,五髒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複,邪氣乃索。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洩,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髒安定,骨節有動。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複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筆記】:有餘不足者有五,都有其來源。
神from心:有餘——笑不休,不足——悲。
氣from肺:有餘——喘咳上氣,不足——息利少氣。
血from肝:有餘——怒,不足——恐。
形from脾:有餘——腹脹,徑溲不利;不足——四肢不用,血氣未并,五髒安定。
志from腎:有餘——腹脹飧洩,不足——厥。
帝曰:善。餘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傾,氣亂于衛,血逆于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并于陰,氣并于陽,故爲驚狂。血并于陽,氣并于陰,乃爲炅中。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血并于下,氣并于上,亂而喜忘。【注:炅中,内熱証】
【筆記】:氣血亂,虛實生。
帝曰:血并于陰,氣并于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爲實?何者爲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并爲血虛,血之所并爲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爲虛,氣并爲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爲實,無者爲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爲虛焉。絡之與孫絡俱輸于經,血與氣并則爲實焉。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氣複反則生,不反則死。
【筆記】:血虛——氣并于陽,無血;氣虛——血并于陰,無氣。這裏覺得有疑問,爲啥是這樣?氣血陰陽的關係爲何?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血氣與邪并,客于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筆記】:風雨傷人:皮膚-->孫脈-->絡脈-->大經脈
||分肉|“血氣+邪”|腠理||——脈堅大——實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内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陰虛生内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内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筆記】:説明陰實、陰虛、陽虛外寒、陰虛内熱、陽盛外熱、陰盛内寒的機理。
素問_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内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貪,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工診之,不在髒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内奪于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筆記】:此處在言問診的“問”。病深的時候,榮偉皆耗損。
灵枢_卫气第五十二
黃帝曰:五髒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内幹五髒,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爲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爲營氣。陰陽相随,外内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竊之。然其分别陰陽,皆有标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别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标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筆記】:浮氣--衛氣,精氣--營氣。由此可見營衛氣的區別和輕重。
靈樞_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黃帝曰:衛氣之留于腹中,搐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于胸中者,上取之,積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
【筆記】:衛氣留于腹中造成的結果以及做法。可見衛氣要循行流動,不可滯留在某一地方。
黃帝問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筆記】:由外在表現知道内部病之深淺部位。
靈樞_邪客第七十一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爲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爲血,以榮四末,内注五髒六腑,以應刻數焉。節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五髒六腑,今厥氣客于五髒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橋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筆記】:説明睡不着的原因。
五穀入胃:
宗氣--積胸中,出喉嚨,貫心脈,行呼吸
營氣--泌津液,注于脈,化爲血,榮四末,内注五髒六腑
節氣--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
靈樞_本藏第四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者也;志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适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複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髒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屏蔽室内,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于病,何也?願聞其故。
【筆記】:氣血精神圍繞人的性命。
岐伯對曰:窘乎哉問也。五髒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運四時,化五節者也;五髒者,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兇,請言其方。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心高則滿于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藏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藏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瘅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贲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痹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贲切,脅挽爲息贲;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藏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脾小,則髒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月少)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歸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髒苦受邪。脾堅,則髒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髒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俛仰,爲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瘅,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筆記】:五臟對五組情況,所謂二十五變者。
小——髒安難傷,大——病。
高——病(向上),下——病(向下)。
堅——髒安難傷,脆——善病消瘅熱中。
端正——和利難傷,偏傾——病。
黃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麤理者,心大。無(骨曷)(骨虧)者,心高;(骨曷)(骨虧)小、短、舉者,心下。(骨曷)(骨虧)長者,心下堅;(骨曷)(骨虧)弱小以薄者,心脆。(骨曷)(骨虧)直下不舉者,心端正;(骨曷)(骨虧)倚一方者,心偏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麤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麤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麤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黑色小理者,腎小;麤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而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筆記】:此之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内藏,則知所病矣”。
灵枢_经脉第十
雷公問于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爲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爲幹,脈爲營,筋爲剛,肉爲牆,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筆記】:營氣行脈中。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隐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于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衆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筆記】:經脈與營衛的關係。看來飲酒適量對身體有好處的理論依據可以在這裏找到。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