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五种泻心汤之对比
1. 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宋本《伤寒论》149条》)。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作用。《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2.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芩、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泻痞之功。《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3.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5条)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泻痞,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4. 生姜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生姜、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干姜温中化水;芩、连泄热消痞;参、枣、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5.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8条)该方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病。

体会:
1.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证之临床,不仅伤寒误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内科杂病、湿热病中亦较常见。
2.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而来,对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五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既有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调升降,则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4.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则适于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挟湿之痞。
5. 根据湿热轻重及舌苔之薄厚,而分别予以苦泻或开泄,或苦辛平等,芩、连为苦寒降泄,姜、夏是辛开温散,祛湿化浊,并非用其散寒,若湿热并存,过用寒凉,则湿凝不化,湿遏热伏,湿不祛热不清,所以临证依舌苔腻浊或润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时机和湿热邪气之比重而调节辛苦寒温药的配伍用量,热重则多以大黄、芩、连苦泄;湿重则多以姜、夏开泄。如胡某证属脾虚湿滞化热,用半夏泻心汤去大枣之腻,加理气宽胸等药,而脾运、湿祛、热清,痞证自除。
临床应用五泻心汤关键在于掌握虚实错杂、湿热兼夹、升降失调的病机,及苦辛并进、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药物配伍,以及辛开温散、苦降泻热、补脾和中之方义。临床虚实夹杂,湿热阻滞,气机不畅的胃肠肝胆病症很多,邪热壅盛热伤血络的病症也不少,只要掌握得当,五泻心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病例 :卢贤德,女,45岁,眼部不适,口腔溃疡,外阴长泡痒痛反复发作数月,吃上火东西加重,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舌苔黄腻,脉细,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热,方用甘草泻心汤和泻脾散加减 炙甘草各10克 黄芩9克 黄连6克 半夏10克 干姜9克 丹皮10克 防风12克 生石膏20克(先煎) 蕾香10克 栀子3克 黄柏9克 砂仁(后下)6克 甘草9克,十余剂后诸证消失。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