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是先天之本 脾是后天之本
肾是先天之本--“先天”指禀受于父母,“两神相搏”之精,及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遗传而来,为生命之本源,也可以理解为男性精子与女性卵子结合的受精卵。“肾藏精,主命火,命火为生气之源”指肾中阳气,是生命的源动力。肾的精气亢胜,天葵至,男精气易泄,女任脉通,太冲脉盛,经按时以下,两神相搏,故能有子;受精以后,整个的生长发育过程,及抗御外邪的能力,都是肾的精气的盛衰起决定作用。因此肾为先天之本。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指两精两神相搏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以后的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都需要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运化水谷水湿,升清降浊的作用,而化生气血,因此一有此身,必经饮食入胃,脾胃共同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
虚亏,脾阳虚损与命门火衰,脾阴(胃阴)匮乏与肾阴衰少等,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导致脾肾阳虚:多表现为畏寒腹痛、腰漆酸软、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肾精不足,不能温养脾精,脾精不充,进而脾肾精虚: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等。
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精气不足或脾肾阴阳虚损的辩证论治,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后天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先天也是个重要因素,应根据病人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温补肾阳、兼补脾阳或温补脾阳、兼补肾阳。
如何补肾和如何补脾?一直是我们追求的,越简单的方法,越受人使用。
这次上课听了窦材先生的取穴方法就变得简单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窦材先生补肾阳和脾阳常用的大穴。
针对后天之阳,也就是脾阳,他用到三个重要的穴位,分别是命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这三个穴位中,命关穴又是重中之重。前文我们说过命关穴与命门穴不同,命关穴是脾经上的食窦穴。命关穴的使用是窦材 书中 先生的一个特点。其次,是中脘穴,这也是一个大穴,可以解决 重点 很多问题。最后,是足三里穴,大家都听过这个穴位,它是个很强的气穴,可以说是穴中之王了。这三个穴位的优先级是命关、中脘,然后才是足三里。
总结,针对先天之阳,也就是肾阳,他也用到三个重要的穴位,分位里表达 别是关元穴、气海穴、涌泉穴。 关元穴在窦材先生的书中地位很高,是作为养生抗老延寿, 保持青春的重点穴位。其次,气海也是固护肾阳的重点穴。涌泉这里穴也是窦材先生喜欢使用的,它是肾经的起始点,所以也仿佛是所以肾经的能量来源点。在这三个穴位中,最重要的是关元、气海,然后才是涌泉。
窦材先生的灸法特点及所用穴位略论
在窦材先生的保命三法中,灸法位列第一,甚至《扁鹊心书》可以说是中医灸法圣经,所以我们要认真习读其灸法。书中灸法略显繁杂,我们在学习时要学会化繁为简,找出其中的重点用穴,了解其用穴要领。我们用中医大脑全面分析了窦材先生的《扁鹊心书》,总结出书中一共出现了32个穴位(有穴名的穴位)。这32个穴位里又有8个是用不上的,比方说肩井、曲池,窦材先生是想表达不需要用这两个穴位,但由于它们在书中被提及,就显示在了中医大脑上。所以,书中可以运用的穴位共有24个。有人认为在十四正经360个穴位中只挑出24个穴位,有点太少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窦材先生是为了固护肾阳和脾阳选的穴位,所以是利用穴位在整条经络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是利用穴位本身的功能。
窦师的特别用穴:命关穴(食窦穴)
前文说过,窦材先生的灸法重点在于补先天之本(肾阳)后天之本(脾阳),重点穴位分别是:
先天之本(肾阳)--关元、气海、涌泉。
后天之本(脾阳)--命关、中脘、足三里。
我们将仔细跟大家讲解这些穴位,其中有些穴位是九次,介绍它的篇幅就会比较长,因为它牵涉的病症比较多,还有些穴位则可能是用法特殊,我们也会仔细讲解。
在用穴原则上,窦材先生的主要方向是改善患者的体质,其是阳虚体质,另外配合其他穴位辅助治疗相关病症。
这部分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穴位是命关穴。命美穴是脾经:的食窦穴,食窦穴的“窦”,跟实材先生的“窦”是同一个字,也非常有意思。命关穴是补强后天之本最重要的穴位,关元穴是补强先天之本最重要的穴位、两者都有个“关”字,“关”就是门的关卡,一个患者过不过得了关,能不能活下去,就看关元和命关能否守住这个卡。
为什么《扁鹊心书》如此强调命关穴的重要性?我们用中医大脑对分数进行分析,发现关于此穴运用的病症大多是脾阳虚,比如气虚、手脚冷、水肿、腹胀、肌肉无力等问题,只要跟脾阳有关的,就会用到命关穴。窦材先生对此穴有很多解释,也提供了很多案例,我们帮大家整理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命关穴的定位,平常用到此穴的人不多,所以大家对定位可能有点陌生。但其实它的取穴方法相当容易。定位时,先找到膻中穴,膻中穴在两乳之间,平第四肋间隙;膻中穴往外开4寸是乳中穴,也就是乳头的位置;乳中穴再往旁边开2寸是天溪穴;天溪穴再往下一个肋间隙,就是食窦穴。简单来说,就是从正中线往外开6寸,平第五肋间隙的位置。
其中,用到命关穴的患者有以下症状:
1.体重比较轻、瘦弱、不长肉。
2.声音无力、少气懒言,讲话一点力气都没有。
3.手脚冰冷、往来寒热,经常感觉身体冷:这种人还有特点,他们对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冬天的时候很怕冷,时候又比别人怕热。中医说的寒性体质,就是身体对外界的5很大,外面热,身体也跟着热;外面冷,身体也跟着夜。所以天容易中暑的人,也可以用到命关穴。
4.小便是深色的,甚至呈现血红色。
5.拉肚子,伴有便血。
6.自汗,平时没做什么也容易流汗:运动后出汗是正常的但如果是什么也没做就流汗,中医称此为自汗。
7.水肿:脾主湿,主运化,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液,如果能流到体外,就是上文中说的自汗,如果不能流出来,就潴留在身体内的组织间,造成水肿。
8.心包络痛:心包络痛也是水的问题导致的。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这个结构在现代解剖学中也是存在的,心包膜与心脏之间存在着体液(淋巴液),如果在这之间的体液过多,人就会经常觉得胸口有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就是水液代谢不好所致的。脾主运化,所以心包络痛也要用到命关穴。
9.黄疸:水液代谢不佳也会造成胆汁的分泌出问题,而且脾胃系统与肝胆系统是有关联的,所以黄疸的时候也会用到命关穴。
10.胃胀气、心下痞、打嗝等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消化系统的问题就是脾胃的问题,跟脾阳有关,包括打嗝、容易呕吐容易腹胀、感觉胃部痞满,都可以用到命关穴。
11.气喘、哮喘,躺下来时更严重。
12.胁肋痛、胸胁苦满:这是与肝胆有关的问题,也可以用到命关穴。
13.全身无力、四肢无力、肌肉无力:在《黄帝内经》中说到“脾主肌肉”,所以命关穴还能对治全身无力、四肢无力、肌肉无力的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与脾阳虚有关的病症,都能用到命关穴,所以命关是补后天之本(脾阳)的重要穴位。前文说了补脾阳的穴位有命关、中脘、足三里,中脘和足三里固然可以补后天之本,但是窦材先生认为命关穴是其中最特殊的穴位。这一观点目前只在《扁鹊心书》中有所提及,在其他书籍均无记载。
综上所述,“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内容,就是脾与肾,生理上先后天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上:整体观念下分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而辩证论治。人体有360多个穴位,我们亚健康养生保健可以选命关穴,也可以取其他几个穴位, 先天之本(肾阳)--关元、气海、涌泉。后天之本(脾阳)--命关、中脘、足三里。艾灸进行补泻,我们从很多穴中选出几个作为养生保健穴位进行未病保健治疗。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