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作业:黄帝内经中有关阴病和阳病的笔记
雅4班 王钦超
一、 搜索关键字:
“阴病and阳病”
二、相关名词释义:
【阳病治阴】患阳热盛的病,损伤了阴津,治疗应滋阴。例如:温病日久末愈,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超过手足背热,脉虚大,用甘润滋阴之剂,宜用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疾病的症状在阳经,而针刺阴经。例如:足阳明胃经有病变而呕吐,可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滋阴来达治疗阴虚导致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所谓阴病,就是所患疾病表现出阴的特点,如果怕冷,面白,舌胖,小便清长等,而这个阴病不是由于外邪导致的,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阴偏盛,所以要治阳,补阳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补阳方法来治疗阳虚导致的虚寒证。
三、搜索目的:为深入了解、探求该类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有关溯源及相关含义,故选择“阴病ang阳病”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
四、搜索结果:
1、《素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笔记]: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陰病:腎為陰臟,在體為骨,故腎陰之病而發於骨。
陽病:心為陽中之太陽,在體為脈,故心陽之病而發於血。
陰病: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故太陰之病而發於所主之肌肉。
陽病:肝為陰中之少陽,逆冬氣則奉生者少,春為痿厥,故肝臟之陽病發於冬。
陰病:肺為牝臟,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秋為痎疟,故肺臟之陰病而發於夏。
2、《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笔记]: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陰病:腎為陰臟,在體為骨,故腎陰之病而發於骨。
陽病:心為陽中之太陽,在體為脈,故心陽之病而發於血。
陰病: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故太陰之病而發於所主之肌肉。
陽病:肝為陰中之少陽,逆冬氣則奉生者少,春為痿厥,故肝臟之陽病發於冬。
陰病:肺為牝臟,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秋為痎疟,故肺臟之陰病而發於夏。
3、《灵枢_动输第六十二》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笔记]:阳病而阳脉反而小的,叫做逆,阴病而阴脉反而大的,也叫做逆。所以,寸口脉与人迎脉阴阳应合,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就象牵引同一根绳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间失去平衡,出现偏象,就会生病。
4、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笔记]: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5、《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笔记]:1)阴气偏亢,阳气就要受病。阳气偏亢,阴气就要受病;阳胜于阴时,就会出现热症;阴胜于阳时,就会出现寒症;寒到极点,就会变化生热;热到极点,就会变化生寒。
2)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6、《灵枢_经筋第十三 》
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
[笔记]:足少阴肾经所发生的病症有:足下转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都感到疼痛和转筋。病在这方面的,以癫痫、拘挛和痉症为主。病在外,腰脊不能前俯;病在内,不能后仰,所以背部苦于拘急,腰就反折而不能前俯,腹部苦于拘急,身体就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当采用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如病在内,可用熨经、导引、饮服汤药。如转筋次数逐渐增多而又加重的,为不可治的死症。这种病叫做孟秋痹。
7、《皇帝内经》简介
1)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腑”。《素问·宣明五气篇》亦有“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2)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笔记]:内经简介中,有关“阴病和阳病”的论述,大部分内容有陈述,再总结一下:
1)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 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 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 下部首先侵害。
2)“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阴气偏亢,阳气就要受病。阳气偏亢,阴气就要受病;阳胜于阴时,就会出现热症;阴胜于阳时,就会出现寒症;寒到极点,就会变化生热;热到极点,就会变化生寒。
3)“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仔细观察阴阳病变之所在,来加以调整,达到平衡为目的。正病用正治法,反病用反治法。
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