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课后作业--黄帝内经中耳鸣的笔记--临1--王敏

作业:黄帝内经中耳鸣的笔记


【黄帝内经】—耳鸣:灵枢_厥病第二十四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聆聊,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笔记】:耳聋,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耳鸣,针刺耳前动脉附近的穴位。(耳门、听宫、听会,这三个穴位)。治疗耳聋应针刺手小指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也就是少冲穴和关冲穴);耳鸣应取手中指指甲上方的穴位(中冲穴),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后取足部的穴位。

【黄帝内经】—耳鸣:灵枢_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笔记】: 耳是人身宗脉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虚,水谷精微供给不足,则宗脉无以为养,脉中亦空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精微不得上达,入耳的经脉气血不得充养而耗伤(就是我们说的内耳半规管内的液体量不足或者成分异常,导致毛细胞裸露或者营养不良而出现耳鸣),而致耳中鸣响。治疗时应在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以补法针刺。

 

【黄帝内经】—耳鸣:灵枢_海论第三十三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笔记】:髓海不足。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腿疲软无力,眼目昏花而头昏闷,身体疲倦乏力嗜睡。(半规管内的液体和脑脊液一样,应该都属于髓海的组成部分吧。)

 

【黄帝内经】—耳鸣: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岐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征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为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笔记】:心脉涩甚的,会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因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心脉涩,气血必然不足,耳鸣发生原因同前。)

 

【黄帝内经】—耳鸣: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上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笔记】:厥阴司天的年份,风木之气下临于地,人身脾土受木之克制,出现身重、肌肉枯萎、饮食减少、口败无味等症状,风气行于宇宙之间,云气与万物为之动摇,在人体之病变为目眩,耳鸣。(本质上也是因为木克土,导致水谷精微供给不足,则宗脉无以为养,脉中亦空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精微不得上达,入耳的经脉气血不得充养而耗伤,而致耳中鸣响。)

 

搜出来的这几篇文章基本都来自灵枢。灵枢是讲针灸的经典。所以里面只讲穴位,不讲用药。

关于耳鸣的辨证:肾虚耳鸣,深且有外部气压大的感觉。小肠、胆、三焦经表症耳鸣,仅有嗡嗡声。

肾阴虚肾精不足导致的耳鸣,用生地黄、大补阴煎补津液

外邪侵入胆三焦系统或外邪里饮导致的耳鸣,伴口苦口干,两肋胀痛,用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使用,有是证用是方。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