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18 精一书院的第一课

2021-7-18 精一书院的第一课

雅3班 江嘉伟

一、课堂学习要点:

1、     林医师解读其学习心法:学会做中医结构分析。要学会分类整理学习,纵向横向提取知识重点,归纳纲要。

2、     精一源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3、     倪师的恩师周左宇:救人的事情不能有秘密;

4、     解读《黄帝内经》的历史,此书乃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础,整个中医的发展根基。从中创立了几个派系:

A、 扶阳派: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其重点在于手足温热,关键把阳气聚回来。热量先要护心、脑、脏腑再到手足。养生时一定要注意手足保温。

B、 补土派: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顾住胃气最重要,人无胃气七日内逆者死。所以重症命在旦夕,一定要用精白米煮粥(炒过米)是最重要的药。先天肾气没有还不会死,但生活质量很差,后天胃气没有即死症。老人不断打嗝就是胃气丧失征兆。

C、 温病派: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其重点在于:津液不足,阴虚发热。阳明无死症,但要护住津液。温病派也来源于伤寒论。暑病要让它出汗,温病是津液不足。

D、 全息律:可以在小区域把全身的信息做调整,源于《黄帝内经》的尺肤诊法。例如:耳针、头针、眼眶、腹针等。

5、     会看病的中医必须:

A、会说(解释理论、打消患者顾虑)的中医;

B、会做(疗效很好)的中医;

6、     救逆时还有神在,用利膈汤,看神:在灯打到眼睛里,瞳孔会收起来变小说明还有神;提高阳气用还魂汤(麻黄汤)、续命汤。

7、     针道五要:

A.治神:要把握神

B、知養身:连自己身体都调不好就不能做个好中医

C、知毒藥為真:利用药的偏性(毒性)来治病的

D、制砭石小大:古时的金针银针贵重,老百姓就用砭石外治病痛

E、知府藏血氣之診:要懂得辩证诊断

8、     失眠探因:

A、胃不和则卧不安;

B、血不足,神不藏。所以肝没有充满血会影响。现代医学同理:血归肝了,副交感神经亢奋就想睡了

9、     最强气功:坚持锻炼每天不低于3分钟


二、课后作业:伤寒

1、素问_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笔记:本篇阐述了:

A、所有外感的热症最初都源于伤于寒。并讨论三阴三阳的六经传遍过程。是整个《伤寒论》的基础原则。一候(六天):

1、第一周期进入太阳经(太阳就是寒水,从头痛造成项强);

2、第二周期进入阳明经(阳明燥热、鼻干眼痛身热睡不着);

3、第三周期进入少阳经(半表半里、会有胸胁痛而耳鸣);病在三阳没入内脏,统统可以汗解。

4、第四周期进入太阴经(入脾胃,会腹满);

5、第五周期进入少阴(少阴的脉贯肾,再进入肺,口燥舌干而渴);

6、第六周期进入厥阴(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统统受病,荣卫不行,气血不能巡回即死症。

B、将温病和暑病区别开。

 夏至日之前得到的温热病,是来自寒属于温病;夏至日之后得到的温病,跟寒冬没关系,属于暑病(中暑)暑病当汗解。


2、素问_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笔记:本篇指的是針刺的重要內容。介紹了正常的虛實、反常的虛實,以及对应的虚实的針刺治療方法:补泄不同、扪不扪针要求。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