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剂发展与应用
1.发展状况
柴胡剂也称柴胡类方,主要是指以柴胡为主的方剂总称,柴胡是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神农本草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胡希恕老先生认为《本经》中作用从升降角度考虑则以降为主,而今人多认为柴胡有疏肝解郁、升提举陷之效。柴胡于仲冬根生白蒻,于仲春生苗,于仲夏极茂,于仲秋成实,随阳气始生而萌,至阴气既平而萎,其香彻霄,其质柔,合乎少阳之义,能助胆行上升生发之气,为十一脏所取决矣。阴阳分于动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柴胡于仲冬根生白蒻,是静中有动也,识此义则所云能达阴中之阳者,何止举阳之透阴而出哉! 即举阴之包阳而藏者,悉皆托出矣。必阳上彻而阴未能须臾与离,用此升举乃为无弊。盖柴胡非徒畅阳,实能举阴,非徒能畅郁阳以化滞阴,并能俾阳唱阴随,是以心腹肠胃之间,无结不解,无陈不新,譬之春气一转,万化改观。故六气因郁而升降之机阻者,将可用柴胡以转其枢也。《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柴胡剂作用于少阳,即为胆经,从升降角度分析,厥阴肝经主升,少阳胆经主降,从临床实际来看,柴胡剂主要作用为收纳少阳相火归位,故柴胡作用是先升后降,根本作用是生发,显现的作用效果是敛降,此点非常重要,如果左右不分,升降不分,用药极容易偏差,而成千古杀机,医者不可不明,正如《老子》所云:知常则明,不知常,妄作凶。
2.柴胡类方的临床应用解析
(1)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论述小柴胡汤的条文众多,其临床常见的证候综合起来主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舌表现从临床来看,典型表现为:舌尖红,苔白厚腻;不典型表现为:舌红,苔白腻。其脉表现:右寸浮大或大,关尺弦细或沉弦。
仲景在《伤寒论》中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6]以是知柴胡证皆由于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气阻,气阻则饮停,饮停则生火,火炎则呕吐,半夏、生姜能止吐蠲饮,但是不能彻热,黄芩能彻热,但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只有柴胡。故往来寒热为小柴胡汤主证,而往来寒热皆本于上焦不通。只有痰凝气滞,升降之机始阻。当升不升,则阳怫怒为热;当降不降,则阴鸱张为寒。治其阻者,固不可无,而伐树寻根,必求其致阻之因,以拔其本,则谓非柴胡之力不可也。
(2)柴胡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此方为太少合病之主方,亦为解决甲木不降、乙木不升之法。其临床常见主证既有小柴胡汤主证,同时伴有桂枝汤的主证。其舌脉从临床来看:舌多尖红,苔白腻。脉象可见:右寸浮大或大,关尺弦细,左尺紧,左关大或弦大。从临床症状看,此方桂枝汤证多有鼻流清涕,恶风、或恶寒,汗出,身痛、头痛表现较明显。
(3)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此方为解决少阳、太阴同病之方。其临床常见症为:口苦、呕恶,右胸满结、疼痛,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等症。其舌脉从临床来看:舌尖红或不红,苔白或白厚腻;脉象:右寸浮大或大,右关尺沉紧或紧,左尺紧。方药分析:肝(桂枝)升(乙木气斡旋)—肺(黄芩) 降—大肠(天花粉) 降—胆(柴胡) 降(甲木气斡旋)—脾(干姜) 升—胃(炙甘草)降—膀胱(牡蛎) 降(入肾才止) 桂枝花粉化金气,所化生的金气为兑下二阳,黄芩补兑上一阴,一阴敛兑下二阳下降,柴胡炙甘草化土气,所化生的土气为艮下二阴,干姜补艮上一阳,一阳散艮下二阴上升。戊土乃化气之源,戊土所化之气随辛金入肾,最后以牡蛎阻其外泻。柴胡桂枝干姜汤寓如环无端升降相因之意。一推百动,妙义无穷。以上肝-肺-大肠-胆-脾-胃-膀胱任何一环若出状况,皆可以随“症”治之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