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临证1班-王娟

结业论文

小半夏汤与大半夏汤都主治呕吐,但小半夏汤所致呕吐为水饮所致。在《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中说到:“此方为呕家圣剂,就中最宜水饮之呕;水饮之证,背七、八椎处,如手掌大冷者,用此等证为目的,用此方百发百中。又胃虚呕吐,谷不得下者,先服此方,不愈者与大半夏汤,是大小之别也。”黄煌:两方的区别,其一,小半夏汤以呕为主证,恶心感突出,而大半夏汤以吐为主证,通常吐之前没有恶心表现。”其二,小半夏汤证是“谷不得下”,大半夏汤证是能进食,但消化障碍,被迫吐出。其三,小半夏汤证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则不吐。其四,大半夏汤腹证有心下痞硬,小半夏汤证多心下痞,但不硬。


小半夏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水煎,分两次温服。使用本方注意:黄煌:第一,用于治疗不以呕吐为朱苏的内伤杂病时,可以通过追问晕车呕吐否,胆小易惊否等来加以判定小半夏汤证的存在。适合于小半夏汤治疗的患者属敏感体质,对治疗药物的反应也敏感,故初诊用量不宜太大,然后据病情逐渐增加剂量。第二,半夏小剂量降逆止呕,大剂量则起到安神作用,如《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吴鞠通也有:“一两降逆,二两助眠”的经验之谈。第三,半夏有毒,半夏的毒性,是指新鲜生半夏外面一层滑诞而言。现代研究表明:半夏的毒性主要是对粘膜的刺激作用,其中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肠、肾脏,但一般不会引起对各脏器的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对胚胎有毒性,有可能致畸,并有一定致突变效应。众所周知,很多时候应用半夏来治疗孕吐,如《金贵要略》:妊娠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正常的孕吐的时间一般为妊娠6周左右开始,到12周左右。吴雄志:这个时间段使用正常剂量的半夏是安全的,但早于这个时间段,可能会导致流产。观仲景用半夏,多未经炮制,仅注明“洗”。但《金贵玉函经》有“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的记载;《雷公炮制论》中云: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可见当年用洗的方式去毒。细察仲景用半夏44方中,与生姜或干姜配伍的多达35方。姜与半夏配伍既可减毒,又可协同增效。故注重半夏的用量时,不可忽视姜的用量。第四,半夏止呕,是针对高温煎煮后的半夏而言的。经低温处理的半夏流浸膏和生半夏则有催吐作用,生半夏粉于120℃烘培2-3小时,镇吐作用仍存在,而催吐则消失,可见镇吐成分耐热,催吐成分不耐热。(《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现代应用:凡梅尼埃综合征、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胃扭转、胃癌、胃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或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引起的呕吐及神经性呕吐,符合本方证者均可以小半夏汤为主,随意加减。

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大半夏汤: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煎服法特别:第一,久煎。一斗二升水加一升白蜜,仅仅煎取二升半,可见时间之长。第二,蜂蜜与水充分混匀后煎药。

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金贵要略》

《千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胃反呕吐的主要症状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机为中焦虚寒,脾胃功能失调,食入之物不能腐熟运化,反出于胃而呕吐。脾之运化失职,不能气化生津以滋润大肠,故可见心下痞硬,大便燥结如羊屎。用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现代应用:本方加减可治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贲门痉挛、胃扭转、胃癌等。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