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痰名方“二陈汤”,与《内经》、《金匮》有着历史悠久的渊流关系,成方始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日有千年的历史。二陈汤用陈半夏.橘红,益以茯苓甘草而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二陈汤加减被广泛用于治疗痰饮引起的多种病症,如咳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症状。今结合临床对此类方做个小结。
二陈汤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
加生姜7片,乌梅1个,六碗水煮成两碗,去滓,热服(温服),每服四钱(12g),不拘时候。
[单味药味说明]
半夏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
脾胃肺
[药性]
温补降散燥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橘红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脾肺
[药性]
温泻降散燥
[功效]
散寒、燥湿、利气、化痰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咳嗽候痒痰多2、用于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茯苓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心脾胃
[药性]
泻降收燥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临床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证3、心悸,失眠
炙甘草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肺、脾、胃
[药性]
补收润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二陈汤方性]
温微泻降散燥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半夏可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橘红用来散寒、燥湿、利气、化痰;
茯苓的作用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炙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剂型]
汤剂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适用症状]
治一切痰饮为病,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方解]
1.
本方是由小半夏加茯苓汤加陈皮、甘草所组成,以半夏为君药,功能燥湿利痰;茯苓为佐药,善于导水;陈皮为臣药,能顺气化痰;甘草为使药,能补脾胃。
2.
本方是由《金匮》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加陈皮、甘草所组成。以半夏为君药,功能燥湿利痰;茯苓为佐药,用以行水消痰;陈皮为臣药,能顺气下痰;甘草为使药,有补脾胃的作用。《方意辨义》云:“方中以陈皮为君。痰为湿物而聚于中焦。湿塞于脾胃,则中焦之气不通而成痰,故用陈皮疏开而去之。半夏如日之干物;茯苓则如沟渠之导水于外,使之干燥。若仅用陈皮去脾胃之湿,以半夏干燥,以茯苓利导,则脾胃将过于干燥,故用甘草存其津液也。”
3.
本方系治湿痰通用方,治一切因痰饮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及治由于胃内停水而发生呕吐、恶心的方剂,具有镇静呼吸中枢作用,能解除支气管痉挛,间接使气管分泌物减少。上述所谓“痰饮”,除痰之外,还包括体水作祟的病状。凡水分的代谢起变化,或运行分布的状态不正常,无法达成充分的代谢与排泄毋引的皆称之。方中以半夏行水利痰为君药,陈皮顺气化痰,茯苓渗湿消痰为臣药,甘草和中补土为佐,生姜化食开痰。方中半夏、陈皮须用陈久者,愈陈愈佳,故名二陈汤。
4.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注意事项]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历代医家在二陈汤基础上,又创立了不少祛痰验方。简列于下一起学习
二陈四七汤
【方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苏梗、厚朴。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气和胃,燥湿化痰。
【主治】气结痰凝腹痛,胸腹胀满,痛应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愈痛,脉沉者。
【应用要点】
1.主症
胸胁满闷,脘腹胀痛,矢气后痛减,咽中异物感,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呕,舌质淡或淡胖,舌苔白厚而腻,脉沉滑或弦滑。
2.病机
肝郁脾虚,肺胃宣降失常,痰气互结。
【方义解】二陈四七汤系二陈汤与四七汤的合方。四七汤的主要功用为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用于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聚为痰与气相搏,结于咽喉的痰气郁结证;二陈汤的主要功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因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成痰,致气机阻滞的湿痰证,为祛痰的基本方。两方相合,弥补了二陈汤与四七汤在治疗津聚成痰,而成痰气互结于上的局限性。一方面,二陈汤从根本上解决了痰湿生成之源——脾虚的问题;另一方面,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肝之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向上可引发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同时,木旺必乘土,肝郁日久犯脾必致脾气不足,而出现脾失健运。由于气郁于内不得伸展,不通则痛。调畅气机,使气化恢复正常,则壅塞得通,疼痛自减,进而达到四七汤与二陈汤相辅相成的目的,实现了由不同病因引起津液代谢异常且导致不同部位病变的复杂病证的治疗,于一方中得以体现。
八物二陈汤
【方源】《医学入门》卷八。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黄、芍药、当归、川芎、陈皮、半夏。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养血,化痰散结。
【主治】劳发痰火。素有痰火,略有劳动,便发寒热,全类伤寒,轻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颈腋膊胯之间遂结核肿硬,或消,下次遇劳又发。
【应用要点】
1.主症
平素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淡白或色苍,或有干咳少痰,劳累后则发热,甚至颈腋膊胯之间有瘰疬形成,肿大压痛,休息后可见缓解,可因劳累反复发作。
2.病机
气血两虚,虚火内生,灼津生痰。
【方义解】本方由八珍汤与二陈汤相合而成。本方所治,乃气血两虚,劳倦内伤,虚火灼津,痰火内结。用八珍汤益气养血,扶正固本,气血得补则虚火退;用二陈汤化痰散结,使痰核散、瘰疬消。故二方合用,补气血、退虚热、散痰火、消瘰疬,治疗虚劳内热,而兼痰核、瘰疬。
苍术二陈汤
【方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九。
【组成】陈皮、半夏、白茯苓、苍术、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除湿郁。
【主治】经阻因于湿热者。
【应用要点】
1.主症
头眩心悸,肢体困重痿软无力,痰多咳嗽喘促,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机
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湿浊结聚,阻滞气机,湿郁日久,生痰化热。
【方义解】苍术二陈汤系二陈汤、苍术散二方相合而成。其中,二陈汤为燥湿化痰之代表方,针对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之湿痰所设;苍术散以燥湿健脾见长,主入脾经,在里可燥内湿,走表可祛外湿,对于湿邪流注经脉诸症尤为适宜,然无理气行气之功。二方相合,一则可补二陈汤祛外湿之不足,二则可添苍术散湿阻气机后所致气机郁滞诸候,标本兼治,集除湿郁、理气滞、化痰浊之功效于一身,成为祛除内外湿邪,理气健脾化痰的常用方剂之一。
加味二陈汤
【方源】《广嗣纪要》卷十二。
【组成】陈皮一钱半,白茯苓、半夏(炒)各一钱,甘草三分,黄连(姜汁炒)、吴茱萸(炮,去皮)三分。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五片,煎服。
【功用】清肝泻火,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理气和中。
【主治】吐酸水同食物出者,热也。
【应用要点】
1.主症
胸膈痞闷或胁肋胀痛,嘈杂嗳气吞酸,呕吐口苦,或痰多咳嗽,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2.病机
肝火犯胃,脾失健运,痰热内蕴,胃气上逆。
【方义解】本方系二陈汤与左金丸的合方。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治痰之通用方,针对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之湿痰所设;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用于肝火犯胃之胁肋胀痛,口苦吞酸,呕吐脘痞等症,以清肝降逆,和胃止呕见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痰湿内存,火邪内扰,胃失和降,则
脘痞呕恶诸症丛生。且湿蕴日久,必可化热,痰湿热与肝火相并,逆而上冲。两方相合,取二陈汤健脾化痰,理气和中,以绝痰湿之源。用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以平肝逆,降胃气,共达疏肝健脾,化痰清火之目的。相合后的加味二陈汤,扩大二陈汤的应用范围,使原本治疗湿痰的专用方剂,增加了清火泄热,平冲降逆之内容,更适合于临床中见到的复杂证型需要。
二母二陈汤
【方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知母、贝母、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润燥,降火化痰。
【主治】外感燥痰证,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咳喘短息,时作时止,咳痰难出。
【应用要点】
1.主症
咳喘短息,时作时止,痰稠黏,咯之不爽,甚则呛咳,久嗽不愈,烦渴引饮,舌质红绛,苔黄厚而干,脉浮滑数。
2.病机
肺燥阴虚,水津不布,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成痰,致肺失宣肃。
【方义解】本方为二母散(《局方》)与二陈汤的合方,其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之基础方。盖脾为中州,痰之所生,多系脾失健运致水液运化失于常度,聚湿而生,故此二陈汤解决生痰之源,消除内因。二母散清肺气润肺燥,凡燥邪犯肺,久嗽不已,阴津耗伤,肺体失于濡润,诸证皆宜。两方相合后,二母散清润,弥补了二陈汤之辛温走散伤阴之不足,同时二陈汤亦从根本上杜绝痰之来源,有利于二母散清润功效的发挥,避免了由于二母散的滋阴而出现的痰浊难化,实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