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枝汤到黄芪建中汤类方比较
桂枝汤是天下第一方,但在伤寒论里面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经过加减变化就变成了治疗虚劳的黄芪建中汤。下面就桂枝汤与黄芪建中汤进行简单的讨论。
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适用症状]
感冒风寒在表,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自汗盗汗,舌苔薄白,脉浮弱缓。
[注意事项]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黄芪建中汤
[出处] 金匮要略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黄芪一两半,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适用症状]
虚劳里急,诸损不足。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面黄体瘦,饮食减少,少气懒言,舌淡胖大苔薄白。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呕家及中满者,均忌用本方。
桂枝汤与黄芪建中汤方药对比: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建中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一两半 胶饴一升
从方药组成看:黄芪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黄芪和胶饴,芍药和甘草以及生姜也有变化。一个治疗伤寒中风的药,在几个药的加减变化之后就变成了治疗脾胃虚劳的经典名方,这也正体现了中医的不传之秘在量,所以我们就从药量的加减变化上来看这两个方剂,以便以后在临床能够很好的运用。
我们结合中医大脑对桂枝汤的方解进行分析:
桂枝配生姜:桂枝能顺气发表,又能鎭抑上冲为君。桂枝配生姜辛温能散寒,顺气利水,俱有兴奋的效能,能使血行旺盛而温暖身体,并加强各脏器的机能。并且生姜能使桂枝、大枣、甘草等的甘味剂不致停滞于胃内。
桂枝配白芍:白芍能使血行旺盛,缓和肌肉的紧张,有鎭静的功效,具有调整桂枝药理作用
的功能。
白芍配甘草:白芍使血行旺盛,缓和筋肉的紧张为臣。配伍甘草使其不走泄阴气,而甘草又可协助白芍和缓肌肉的异常紧张并兼治疼痛。
大枣配甘草:大枣具有润胸中及治胸中烦闷的作用,与甘草相配能治急迫,且有强壮的效能。
这些药物的互相协调,调其营气,卫气自和,从而使桂枝汤证的病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结合中医大脑从病机进行分析: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邪,风性开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
君、臣
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
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佐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佐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以下是中医大脑对桂枝汤的解释:
本方系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最首见之药方,有旺血行,温身体,强化诸脏器机能之作用。
本方以体质比较虚弱者,外感风邪,而有头痛、项强、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呜、干呕、气上冲、身体疼痛、及脉浮弱或浮数等症状为目标。
惟不必上述诸证皆具备,因本证:
但头痛而不项强者,有之;
但恶风而不恶寒者,有之;
但发热而恶风极微者,亦有之;
但鼻鸣而不干呕者,亦有之;
只要有发热自汗之主征,便可使用。此场合会有自然汗出之状态,惟无汗出者亦可用,及因本方兼具有汗止汗、无汗出汗的双重作用,即既能发表,亦能固表。
伤寒论称此为“解肌”法,适用于表虚证。
论汗出&病汗与药汗
本方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盖本方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为了区别两种汗出的不同性质,近贤曹颖甫称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汗出为“病汗”,谓服桂枝汤后之汗出为“药汗”,并鉴别指出:“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着,此其分也。”(录自《经方实验录》卷上)此属临证有得之谈。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论治疗范围
本方的治疗范围,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医家的运用情况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这是因为桂枝汤本身具有调和营卫、阴阳的作用,而许多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多可出现营卫、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正如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金匮要略论注》卷上)这是对本方治病机理的高度概括。
从上面可以看出,桂枝汤是治疗体质虚热兼有外感的方剂,除了具有发表散寒的功能还具有旺血行,温身体,强化诸脏器机能,调和阴阳的作用,运用范围更是可以扩展到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症。所以我认为桂枝汤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祛邪扶正的作用。并且通过对其中的剂量进行调整,就能达到补虚的作用,而黄芪建中汤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变方。
黄芪建中汤的方解
本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以温中补虚立法,是治疗虚劳的着名方剂。
君
方中黄芪甘温入肺,健脾益气;
饴糖甘温补虚,缓急止痛,共为方中君药。
臣
桂枝助阳,白芍益阴,二药相合,调和阴阳,化生气血为臣。
佐
生姜、大枣辛甘相合,健脾益胃、调和营卫,为佐药。
使
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且炙甘草味甘,与桂枝、饴糖相配“辛甘化阳”,合白芍“酸甘化阴”。
诸药相合,益气建中,方可化源足,气血生,营卫调,诸症平。
桂枝汤病案三例以飨读者
案例一: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破仪征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诣)圃园,采芍药以利(和)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旧云芍药。《圣惠方》亦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然赤者利,白者补。……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气,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劫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案例二:
王右,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和之。
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酒炒),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十二枚。(《经方实验录》)
案例三:
某叟,70岁。因女暴亡,悲哀过其,先呕吐,继又发作性腹痛一年余,小腹痞块作痛,块渐增大,痛亦渐剧,气从小腹上冲心下,苦闷欲死,继而冲气渐降,痛渐减,病为奔豚。予桂枝汤,共16剂,奔豚大为减轻。
按语:阳虚弱,坐镇无权,则下焦寒水之气上冲,病发奔豚。桂枝汤温振心阳,平冲降逆,正为相宜。若更加桂二两,则其效更捷。(秦伯末医案)
附:
方中所用到的药对列举如下:
[药对] 桂枝、白芍
[功效]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相使。
[主治] 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药对] 生姜、大枣
[功效] 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主治] 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药对] 白芍、炙甘草
[功效] 酸甘化阴,养血敛阴。
[主治] 治疗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
[药对] 桂枝、炙甘草
[功效] 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相使。
[主治] 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其人欲两手交叉覆盖,喜按心胸部位。
[药对] 桂枝、白芍、黄芪
[功效] 温经通脉,补气通络。
[主治] 治疗右肩膀僵硬。
方中所用到的中药列举如下:
黄芪
[性味] 甘,微温
[归经] 脾肺
[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之证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之证
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5.用于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脉虚等症
6.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症
7.用于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症
8.用于气虚津亏的消渴病
[药性] 微温补升
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归经] 肺、心、膀胱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 温补散燥
芍药
[性味] 苦、酸、甘,微寒
[归经] 肝脾
[功效] 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
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药性]微寒补收润
炙甘草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肺、脾、胃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 补收润
生姜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脾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多种呕吐证
3.用于风寒咳嗽
[药性] 温补升散燥
大枣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
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药性] 温补降收润
饴糖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肺
[功效]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临床应用]
1.用于中虚里急,脘腹疼痛
2.用于肺虚干咳少痰
[药性] 温补升收润
桂枝汤相关原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论》)
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
5.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伤寒论》)
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
7.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
8.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伤寒论》)
9.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10.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1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论》)
1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13.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1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15.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1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17.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18.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以发汗。(《伤寒论》)
19.产后中风,持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金匮要略》)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