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黃帝內經中腰痛的筆記】

【黃帝內經中腰痛的筆記】

by 湖北-蔡莹


【全書查詢結果】


[黃帝內經]----- 腰痛                                                                                 


腰痛原因从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一、单纯腰痛

(一)、奇经病变

1、阳维脉

  • 经脉胀,取阳交穴
  • 分支:痛时不敢咳嗽,咳嗽筋脉痉挛。取阳辅穴,二次

2、阴维脉

  • 经脉肿胀,痛剧烈时感到悲伤。取飞阳穴

3、带脉

痛时出汗不止,汗后想喝水,喝水后又坐卧不安。取申脉穴和浮郄连线,承筋穴附近,找到有小络脉充血处用针刺出血

4、任脉

  • 痛时出汗不止,汗后想喝水,喝水后又坐卧不安
  • 申脉穴和浮郄连线,承筋穴附近,找到有小络脉充血处用针刺出血

5、阴蹻脉

  • 痛连胸膺,双目模糊,严重时不能前弯。舌头卷缩
  • 针复溜

(二)、正经病变

1、足三阳经

(1)足太阳

  • 项脊尻背如重状
  • 针郄穴委中出血
  • 散在腘窝内的血络
  • 痛引肩,双目视线模糊,时遗溲
  • 针委阳,血变红即解
  • 如折腰状,善恐
  • 针委中,委中常有络脉结成象小米的小块状物。血变红即解

(2)足少阳

  • 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 络脉:腰胀、肿
  • 针阳辅,三次

(3)足阳明

  • 不可以顾,顾目眩,情绪低迷。
  • 剌足三里出血三次

2、足三阴经

(1)足太阴

  • 伴有发热,发热严重则烦躁不安,感到腰下锡横木梗塞在内,甚至遗尿
  • 针地机穴,三次

(2)足少阴

  • 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
  • 刺复溜出血二次

(3)足厥阴

  • 如张弓弩弦
  • 蠡沟穴处,摸之有硬结者刺之。若沉默不语,刺三次

二、因他病引起

(一)、疟疾引起

1、足太阳经

  • 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面起,先寒后热,热势 亢盛,热止汗出。
  • 较难治愈,治疗时刺委中放血

2、足厥阴经

  • 腰痛,下腹胀满,小便不畅,类似癃病的症状,实际上并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畅,患者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
  • 刺太冲穴

3、肾疟者

  • 畏寒怕冷,腰疼脊痛,转侧困难,大便不畅,双目发眩,手足冰冷
  • 委中穴和太溪穴

(二)、热邪引起

1、脾病

  • 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腰痛不能俯仰,腹部发胀、腹泻以及下颔两侧疼痛。
  • 甲乙日病情会加重,在戊已土日出汗而发热减退。如果病邪十分严重,患者正气非常虚弱,不能支持,那么在甲乙日就会死亡。
  • 针脾经和胃经穴位治疗。

2、肾病

  • 首先出现腰痛、小腿发酸、口渴、总想喝水、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可能出现后颈部疼痛发强,小腿发凉发酸,脚下发热,不想说话等症状。如果病邪沿着肾的经脉向上逆行,患者会感到头痛、眩晕。
  • 戊已日会加重,在壬癸日出汗而发热减退。如果病邪十分严重,患者的正气非常虚弱,不能支持,那么在戊已日就会死亡。
  • 针肾经和膀胱经空位治疗

(三)、因厥逆引起

  • 冬天脉应沉紧。若出现左手脉浮而迟,则与四时气候相违背。
  • 病变发生在肾脏,并且和肺脏也很有关系,肾经经脉,贯穿肾脏并向上连络到肺脏,冬季见到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所以腰部疼痛。

三、因不当治疗引起

  • 病位在筋,针刺到筋的位置就可以了,不要刺到骨,刺到骨则会使肾内动,肾内动则冬天会胀,会腰痛。

四、急性腰痛

  • 嘱患者正坐,腰部放松,伸展患侧手背,伏掌,针(按)威灵、精灵两穴


具体条文如下:

【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病变经络

症状

治疗

注意事项

正经病变

足三阳经

足太阳

项脊尻背如重状

针郄穴委中出血

春季不要出血

解脉(足太阳散在腘窝内的血络)

痛引肩,双目视线模糊,时遗溲

针委阳,血变红即解

 

如折状,善恐

针委中,委中常有络脉结成象小米的小块状物。血变红即解

 

足少阳

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刺阳陵泉出血

夏无出血

同阴之脉(足少阳络脉)

腰胀、肿

针阳辅,三次

 

足阳明

不可以顾,顾目眩,情绪低迷。

剌足三里出血三次

秋无见血

足三阴经

足太阴

疼痛时伴有发热,发热严重则烦躁不安,感到腰下锡横木梗塞在内,甚至遗尿

针地机穴,三次


足少阴

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

刺复溜出血二次

春无见血。若出血太多易至血虚

足厥阴

如张弓弩弦

蠡沟穴处,摸之有硬结者刺之。若沉默不语,刺三次

 

奇经病变

阳维脉

经脉胀起

阳交穴

 

阳维脉分支

痛时不敢咳嗽,咳嗽则使筋脉痉挛拘急

阳辅穴,二次

 

阴维脉

经脉突然肿胀,疼痛剧烈时感到悲恐,

飞阳穴

 

带脉

疼痛时不可前仆后仰,后仰则腰痛得恐怕要跌倒。发病原因多由于举重伤及腰部,使脉中被淤血阻滞不通。

殷门穴出血,二次

 

任脉

疼痛时出汗不止,汗停后则想喝水,喝水后又坐卧不安

申脉穴和浮郄连线,承筋穴附近,找到有小络脉充血处用针刺出血

 

阴蹻脉

疼痛时牵连胸膺,双目视物模糊,严重时出现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向前弯曲,舌头卷缩,说话困难

针复溜,二次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䀮䀮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 上熱,刺足厥陰。 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 上熱,刺足太陰,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大便難刺足少陰。 少腹滿,刺足厥陰。 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 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

腰痛

牵连脊背直痛彻头顶,颈部僵硬不适,双目昏眩,行站不稳欲跌

针委中穴出血

腰痛

伴有畏寒

针足太阳和足阳明经

伴有上身发热

针足厥阴经

不能俯仰

针足少阳经

因内热气喘

针足少阴经,并针委中穴出血

腰痛

又有寒并且头颈僵硬不能回顾

针足阳明

有热

针足太阴

中热而喘

针足少阴

大便难

针足少阴

少腹满

针足厥阴经

肢体举动不便

针足太阳

牵连到脊柱内侧

针足少阴

腰痛

牵连到小腹和胁下,无法后仰

针骶骨部位尾骨两旁臀大肌起始处的下腰穴


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鍼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用针时根据月的盈亏来决定针刺次数,左半侧疼痛针对右半侧穴位,右半侧疼痛针对左半侧穴位。

本篇之名句:

*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鍼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素问_刺疟篇第三十六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脊痛,婉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疟疾引起的腰疼

足太阳经

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面起,先寒后热,热势 亢盛,热止汗出。

较难治愈,治疗时刺委中放血

足厥阴经

腰痛,下腹胀满,小便不畅,类似癃病的症状,实际上并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畅,患者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

刺太冲穴

肾疟者

畏寒怕冷,腰疼脊痛,转侧困难,大便不畅,双目发眩,手足冰冷

委中穴和太溪穴

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要分清主次。若是单纯腰痛,把腰治好就行了。若因疟疾引起的腰痛,急则治标,先治腰痛,再治疟。

本篇之名句: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素问_刺热篇第三十二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脾病

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可能出现腰痛不能俯仰,腹部发胀、腹泻以及下颔两侧疼痛。

脾属土,受木克制,所以在甲乙日病情会加重,在戊已土日脾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汗而发热减退。如果病邪十分严重,患者正气非常虚弱,不能支持,那么在甲乙日就会死亡。

针脾经和胃经穴位治疗。

肾病

首先出现腰痛、小腿发酸、口渴、总想喝水、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可能出现后颈部疼痛发强,小腿发凉发酸,脚下发热,不想说话等症状。如果病邪沿着肾的经脉向上逆行,患者会感到头痛、眩晕。

肾属水,受土的克制,所以在戊已日会加重,在壬癸日肾脏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汗而发热减退。如果病邪十分严重,患者的正气非常虚弱,不能支持,那么在戊已日就会死亡。

针肾经和膀胱经空位治疗

发热引起的腰痛,先分清由那个脏腑引起,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推论病的传变,然后在本经气穴循行,正气偏旺的情况下针本经穴位进行治疗。

本篇之名句: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素问_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帝曰:有病厥者,診右脈沈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

歧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沈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

歧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

病厥

冬天脉应沉紧。若出现左手脉浮而迟,则与四时气候相违背。

说明病变发生在肾脏,并且和肺脏也很有关系,肾经经脉,贯穿肾脏并向上连络到肺脏,冬季见到浮迟的肺脉,是肾气不足。所以腰部疼痛。

肾气不足引起的腰痛,冬天脉浮迟。治疗应治肾。

素问_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病位在筋,针刺到筋的位置就可以了,不要刺到骨,刺到骨则会使肾内动,肾内动则冬天会胀,会腰痛。


灵枢_五邪第二十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肾有邪,骨痛,阴痹,不舒服,说不清楚那里不舒服。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目眩。

针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灵枢_杂病第二十六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䀮䀮然,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心痛引脊,欲呕,取足少阴。

杂病引起的腰痛

厥病引起

厥病脊背痛,一直到头顶,头重,眼睛模糊不清,腰脊僵硬

针腿窝处血络

腰痛

痛疼部位寒

足太阳阳明

痛疼部位热

足厥阴

中热而喘

针腿窝处血络

心痛引起

腰脊不舒服,欲呕

足少阴


素问_厥论篇第四十五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厥逆引起的腰痛

厥阴厥逆

腰痛、痉挛,腹部虚性胀满,小便不通,精神错乱,胡言乱语等

少阳厥逆

关节筋骨活动不便,腰部不舒服,动作不自如,颈部发硬,不能回头。如果并发肠部痈肿,则是不治之症。如果见到患者发惊,就可能死亡

手太阳厥逆

耳聋,眼中流泪,颈项发硬左顾右盼,腰部发硬不能俯仰

素问_五藏生成篇第十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腋下,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

面色发青,脉长左右搏击手指,腰痛、足冷、头痛的,是因为受寒湿而得。名叫肝痹。

素问_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抑息,刺尻之解,两胛之上,是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足太陰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象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灵枢_本藏第四十七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肾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易被邪气伤害。

肾脏大的,易于患腰痛病而不能前俯后仰,容易被邪气伤害。

肾脏位置偏高,常脊背疼痛而不能前俯后仰。

肾脏位置偏低的,腰尻部疼痛而不能俯仰,易形成狐疝病。

肾脏坚实的,不会发生腰背疼痛之类的疾病。

肾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

肾脏端正的,肾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

肾脏偏斜的,会发生腰尻疼痛。

五脏的小、大、高、下、坚、脆、正、偏等八种生理差异及各自的多发病证。

灵枢_经脉第十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癲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尻、膕踹(腨)、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经气发生异常

足太阳膀胱经

伴有气上冲之感觉的头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似的,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一样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不能屈曲,膝胭部就好像已被捆绑住一样紧涩结滞、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踝厥病。

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足厥阴肝经

腰部作痛以致不能前后俯仰,男子病发癞疝,女子少腹肿胀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喉咙干燥,面部象蒙着灰尘一样黯无光泽等症状。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它从足内踝的后方别行分出,由此再环绕足跟至足的外侧,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与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并行而上,抵达心包络,然后再向外下方走行,贯穿腰脊。

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胸闷的症状。

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二便不通的症状;

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

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穴来进行治疗。

腰痛需要辨别是经脉出现异常还是络脉出现异常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