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内阴与阳的笔记

【作业:黄帝内经中阴与阳的笔记】

By:临1蒋红飞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者知,知者知。 凡有五,五五二十五 ...。 所谓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者,胃脘之也。 别于者,知病处也

【笔记】人脉分左阴右阳,能知晓阳者必知阴,反之亦然,阴阳关系密切。阳脉分5种,因春夏长夏秋冬分5种,再与肝心脾肺肾细分,为25种。阴脉为真脏脉,即弦、洪、缓、浮、沉5种,如阴脉全现此脉,则危矣。阳脉即胃气,当阳脉不正常时,则可知何处无法收纳胃中之营养,辨别阴脉气绝而现真脏脉,可以利用生克关系,预知患者之死期及预后。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为经,二为维,一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为表,二为里,一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乍,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为父,二为卫,一为纪;三为 ...母,二为雌,一为独使。 二,阳明主病,不胜一,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太阳脉胜,一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 ...脾,外伤四支。 二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 ...,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至阴皆在,不过,阳气不能止,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笔记】此讲经气的循环。阳经中以太阳经为主,阳明经掌司表里维系的关系,少阳经游于脏腑之间。太阴经走表,少阴走里,厥阴为经脉于脏腑的终点。开始时以手太阴肺经寅时起。

脉症不合是难治。

疾病相同节气时会起病,相生节气会愈,相克节气会致命。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地为,日为,月为。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 ...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中之;则出地者,命曰中之。 予之正,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 ...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中之 ...。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中之。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名曰中之少阳。 是故三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 帝曰:愿闻三? 岐伯曰:外者为,内者为。然则中为,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

【笔记】此为如何分阴阳原则。

一般在地下未出地者为阴,出地者为阴中之阳。如果把人横隔膜当地界限,则下为阴,上为阳。

人正面为广明,后卫太冲,名为少阴,为阴阳相聚冲激之地。

太阳为开,起于双足小趾“至阴”,行经“命门”,故为“阴中之阳”。少阳为枢。阳明为合,为太阴前部,其根起于足背第二足趾之端“历兑”,故为“阴中止阳”。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其根起于足第四足趾端“窍阴”,可名阴中之少阳。厥阴为合,乃阴中之极,其与表阳相通之地为“少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中有中有。平旦至日中,天之中之 ...也;日中至黄昏,天之中之也;合夜至鸡鸣,天之中之也;鸡鸣至平旦,天之中之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内为。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腹为。言人身之 ...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腑者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 所以欲知中之中之者,何也?为冬病在,夏病在,春病在,秋病在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中之,心也;背为中之,肺也;腹为中之,肾也,中之,肝也;腹为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藏精于

【笔记】此为一日阴阳之消长。人身之阴阳,男背为阳,腹为阴,女子相反。脏为阴,腑为阳。阳中之阳乃为心,阳中之阴为肺。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之至阴为脾。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黄帝曰:余闻天为,地为,日为,月为,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地为,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合于前,故

【笔记】此也为区分阴阳原则。阴阳相对论。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为天,积为地。燥,长,藏,化气,成形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为天,浊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 故清出上窍,浊出下窍;清发腠理,浊走五脏;清实四肢,浊归六腑。 水为,火为为气,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 ...,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薄为。气厚者为,薄为。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 ...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 胜则病,胜则病。胜则热,胜则寒。重

【笔记】自然界阳气累积成为天,阴累积为地。阴要盛必先令阳气生,阳一旦受损阴必藏,如阳化气而出,则内阴必累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相互牵制,相互联系。

清阳上升在天,浊气下沉为地。阳如气,看不见,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为津液,滋养全身,形体成,但形体靠气来维持。气不足则人之精神必受损。

味食过重者易生泄下,清淡则易消化。阳气过于轻薄易离开身体,过于厚重者易引起发热。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过盛则阳必病,阳过盛则阴必病。阳过盛生热,阴过盛则生寒。气受损通行无力,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生肿病。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中有中有,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 ...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六腑为,在外者,筋骨为,皮肤为。故曰,病在者,刺之荥俞,病在者,刺之合,病在者,刺之经,病在者 ...,刺络脉。故曰,病在者名曰风,病在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之类也;无形而痛者,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完而伤之也。急治其,无攻其。有形而不痛者,其完而伤之也。急治其 ...,无攻其。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胜其。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笔记】此也为阴阳之分类原则,以及气和形的针刺方法。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者主脏,者主腑,受气于四末,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六腑为,传之后世,以 ...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竭,泻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 ...。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邪出,再刺则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独去者,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盛而阳虚,先补其,后泻其而和之。阴虚而盛,先补其,后泻其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

【笔记】此也为阴阳之针灸补泻之法,以形肉血气相称为要。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太阳藏独至,喘虚气逆,是不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也。宜治其下俞,补。 一独啸,少阳厥也。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 一至 ...,一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搏至,肾沉不浮也。 ...,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

【笔记】此也为阴阳表里补泻之法。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病发于骨,病发于血,病发于肉,病发于冬;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则狂,邪入于则痹;搏则为巅疾 ...,搏则为瘖;入之则静,出之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出之,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

【笔记】阴阳病好发季节。如冬天阳本潜藏,现阳出则不藏则骨阴寒痛。血虚导致阳气出,现阳病。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至者为,静者为,动者为,迟者为,数者为。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 ...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 ...风厥。 二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曰钩,鼓一曰毛,鼓胜急曰弦,鼓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笔记】脉寸为阳,尺为阴。静为阴,动为阳。迟为阴,数为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黄帝曰:余闻天为,地为,日为,月为,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地为,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 ...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者,中之少阳也;足之者,中之太阴也。手之者,中之太阳也;手之者,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腰以下者为。 其于五脏也 ...,心为中之太阳,肺为中之少阴,肝为中少阳,脾为中之至阴,肾为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 ...,故在上者为。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

【笔记】阴阳之分类。针刺时机与节气和部位相关。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中有中有,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 ...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六腑为,在外者,筋骨为,皮肤为。故曰,病在者,刺之荥俞,病在者,刺之合,病在者,刺之经,病在者 ...,刺络脉。故曰,病在者名曰风,病在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之类也;无形而痛者,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完而伤之也。急治其,无攻其。有形而不痛者,其完而伤之也。急治其 ...,无攻其。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胜其。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笔记】“中有中有,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此为辨证施治的方法。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岐伯曰:者天气也,主外;者地气也,主内。故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受之。受之则入六腑,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受风气,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病者上行极而下,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 ...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脏腑各因

【笔记】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阳病上行极而下,阴病下行极而上。故风病必始于上部,湿病必先伤于足部。

足太阴是三阴之首,经脉贯穿胃肠,连络于咽位,足太阴受五谷之气,再分送给其他内脏。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阴阳清浊第四十

乱气,天下之象,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浊者注。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 ...曰:夫清而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皆浊,何浊甚乎?岐伯曰 ...:手太阳独受之浊,手太阴独受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者,深而留之;刺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笔记】清则气滑,浊则气涩。刺阴深而留之,刺阳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人?何谓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 ...曰:太阴之人,多而无,其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 太阳之人,多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而泻其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而虚。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 ...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 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

【笔记】不同类型的人辨证施治。如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卫气涩,缓筋而厚皮,不能疾泻。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疟论篇第三十五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并于,则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夜行于,此气得而外出,得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阳气独发,邪内着 ...,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当是之时,阳虚而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复并于外,则阴虚而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胜,并于 ...则胜?胜则寒,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

【笔记】阳明虚则面颊寒,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盛则骨寒而痛。

白日卫气强,夜间卫气弱。

阴与阳相争时间长短导致为日作、间日作和三日作等。且常顺脊柱延迟一节。往来寒热为少阳病。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卫气行第七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昴至心为主昼 ...,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二十五周,夜行于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 ...于受气矣。其始入于,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 ...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必候其气在于而刺之,病在于三,必候其气在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 ...,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行与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笔记】此为卫气之行,出入之合。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阴气常从足少阴注于肾,于心,于肺,于肝,于脾,复注于肾,是为一周。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从足至 ...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脉不和,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不利,脉不利 ...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股,入,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 ...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脉荣其脏,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女子数其,当数者为,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笔记】此为蹻脉起于然骨之后,上内髁之上,直上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蹻脉有阴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从左,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不得,求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绝,三微,是为少 ...》。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脉脱不具,于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 ...,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圣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不得,诊消亡;得不得,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

【笔记】气的流行是阳气由左行向右,阴气由右行向左。老人气衰,故气由上而下为正常。少年人气旺,故气由下向上,与此相反称为逆。春夏为阳令,秋冬为阴令。

少气之厥,令人妄梦。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肺气虚则人易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秋天)时,梦见兵战。肾气虚,易梦见舟船溺人,得其(冬天)时,梦浮水中。心气虚,则易梦火救阳物,得其时,梦蟠灼。脾气虚则易梦见饮食不足,得其时,梦筑垣盖屋。此皆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气少引起之厥会有多梦现象。

阳气合并一直向上不下行,则寒冷会从足趾到膝部。年少者遇此,则秋冬必危,年老者反而得生。

人阴虚至极处,则使天之阳气亦无法受纳,阳气至盛之时,即使地之气亦无法使之下降。

诊断之法,必先察度阴阳之气机,持之为标准。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脉解篇第四十九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堕,则气去而之,气盛而之下长,故谓跃 ...。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也,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也。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尽而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 ...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笔记】月度与各脏器之间的盛衰关系。九月为秋末时节,阳气当尽阴气当盛之时,少阳之阳过盛,而致心胁生痛。本草木皆堕落,尽阳气盛自下而上,故明“跃”。

此段为时节与阴阳不一致时而致疾患。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 ...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 ...,故曰三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长,地以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生长化收藏,故中有中有。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

【笔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白眼赤脉法于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 ...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常留于。留于则阳气满,阳气满则蹻盛,不得入于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 ...,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不得行于,留于则阴气盛,阴气盛则蹻满,不得入于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 ...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夜行于,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 ...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

【笔记】卫气不入阴留于阳,则阳蹻盛,不得瞑,反之,目闭。

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寤。如肠胃大,卫气留久,皮肤湿,则行迟。卫气留于阴,则欲瞑,多卧。反之少瞑。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主外,主内。 少阳之,名曰枢持。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者主内,在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 少阴之,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部注于经,其出者,从内注于骨。 心主之,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 ...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笔记】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如络盛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部注于经,其出者,从内注于骨。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血并于,气并于,故为惊狂。血并于,气并于,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气并于,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皆有俞会。注于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或生于。其生于者,得之风雨寒暑 ...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盛则外热,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受气于 ...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 ...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

【笔记】肝藏血,心藏神,脾藏肉,肺藏气,肾藏志。

有余与不足时各法均不同。神有余时取小络放点血,神不足时,在虚弱处按之;肺气有余时泻其经,不足时轻微工作使病人惧色;血有余时经络上放点血,不足时补虚留针;形有余时,泻其阳经,不足时补其阳经;志有余时,泻其然谷,不足时补其复溜。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邪,取合以虚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伏沉,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逆 ...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 ...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 ...,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

【笔记】春夏秋冬疾病位置深浅不同,故取位置不同。实证时短期用泻,虚证时久病时用补法。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之病。 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言不别,言不理 ...。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独至者 ...,是三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石历

【笔记】三阳之气如相合,其盛势如风雨之迅疾,上入头生癫病,下入腹则生下利或尿失禁。阳气入不在正经上向外四散,咽喉干燥,阻塞不通。一旦阳入阴,阴阳升降失其常态,令下焦发生下利。也会迫心脏,无法平躺。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口问第二十八

夜半则行于者主夜,夜者卧;者主上,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引而上,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 ...;振寒者,补诸;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

【笔记】阴气盛阳气不足时各补法。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者,藏精而起亟也,者,卫外而为固也。 不胜其,则脉流薄疾,并乃狂。...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 ...不胜其,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

【笔记】阳密乃固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热病第二十三

复入于者,先取其,后取其,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 ...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热甚,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颥,目(疒丰勹手)脉痛,善衄,厥 ...,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 ...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秽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蹻。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蹻及三毛上及血

【笔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者主脏,者主腑,受气于四末,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六腑为,传之后世,以 ...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竭,泻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 ...。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邪出,再刺则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独去者,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盛而阳虚,先补其,后泻其而和之。阴虚而盛,先补其,后泻其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

【笔记】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地为;日为,月为;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在骨,为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阳明、四盛已上为格。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笔记】五脏六腑之阴阳关系。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伯曰:手之三,从脏走手;手之三,从手走头;足之三,从头走足;足之三,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 ...颡,渗诸,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附上

【笔记】经络之循行路径: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除了肾少阴下行外冲脉(五脏六腑之海)从上而下也并于三阴。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经水第十二

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地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湖以北者为中之;漳以南者为,河以北至漳者为中之;漯以南至江者,为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

【笔记】海、湖、漳、河和漯之阴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动输第六十二

脉小者,为逆;病而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 ...。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病而

【笔记】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重阳必;故主寒,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笔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行针第六十七

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者也。岐伯曰:多者,多喜;多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 ...。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笔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则溜于经。 黄帝曰:之与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或中于,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 ...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则溜于腑,中于 ...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奈何?岐伯答曰:中于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 ...胻,其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则溜于府 ...。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

【笔记】阴与阳是相互联系贯通!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也,目下亦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

【笔记】阴虚者,阳必凑之!眼袋水肿状,与肾有关。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根结第五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麤,而后取之也。 ...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 ...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 ...,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溜

【笔记】下针要知阴阳之道,孰少孰多,审五脏之变化,五脉之应,调阴和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骨空论篇第六十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中络者合,少阴 ...。 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连(骨行)若折,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少阴荥,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 ...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肩空,在髆中之。臂骨空,在臂去踝四寸两骨空门间。股骨上空,在股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 ...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笔记】冲脉病逆气里急,督脉病,脊强反折!各骨病之取穴也不同。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五色第四十九

内者,先治其,后治其,反者益甚。其病生于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 ...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用,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 ...,下为首,狐疝(疒贵)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

【笔记】男女异位,而为阴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以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奈何 ...?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

【笔记】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以夜半死,盛躁喘数为阳,主夏,为日中死。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络之色应其经,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笔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行针第六十七

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者也。岐伯曰:多者,多喜;多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 ...。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麤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笔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血络论第三十九

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者,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

【笔记】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长气于,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络为饮,夫生铁络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也。 帝 ...曰: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笔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为阳厥。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经筋第十三

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病者,腰反折不能俛,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痿不用。急则反折,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骨干),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器,上腹而布 ...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股,结于髀,聚于器,上腹结于脐 ...,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股引髀而痛,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足

【笔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小针解第三

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之脉也。取三之脉者,唯言尽泻三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夺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者狂,正言也 ...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

【笔记】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或起于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中外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 ...则病起于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 ...,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

【笔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 ...?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也,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也。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 ...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精所奉其人寿;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胜者先天,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 ...,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

【笔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并于上则火独光也;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 ...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冲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

【笔记】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盛则梦涉大水恐惧,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不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 ...者,皆在,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诸浮不躁者,皆在,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

【笔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 ...者,皆在阴,则为骨痛.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胜者,则为热,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 ...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卫,奈何?岐伯曰:固有五卫,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卫,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病也;发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 ...;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卫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 ...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 ...,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卫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

【笔记】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痈疽第八十一

发于者,百日死;发于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冷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 ...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名曰

【笔记】痈疽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暴喜伤。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 ...。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脓积寒热。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心,此治之五过也

【笔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筋部无,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 ...,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桂,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

【笔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 ...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 ...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 ...则呕,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缩肿,(骨行)内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三俱逆,不得前后

【笔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 ...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皆然。 帝曰:诸之反 ...?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之动始于温,盛于暑;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 ...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咸味涌泄为,淡味渗泄为。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 ...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热之而寒者,取之;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笔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瞳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 ...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夏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 ...,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暝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痿少力,天布沉,蒸湿间作。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 ...夏作,冷雹乃降,沉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痹厥,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帝曰:天岁早晚,余已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 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

【笔记】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瞳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 ...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夏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 ...,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胀论第三十五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曰:为藏,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

【笔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内经】--------------------------阴and阳灵枢_经脉第十

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出膝外廉 ...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入毛中,过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笔记】...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黄帝内经】--------------------------阴and阳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厥且格,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 ...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雕陨,病 ...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

【笔记】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 ...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2021年7月22日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