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 ...。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 ...,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笔记:;虚与实的辩证,先在形上直观地对虚实下了定义,“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写出了气脉虚与气实的常态,反常态则病。“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 ...,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虚证与实证的针刺之法。
《黄帝内经》 虚and实 素问_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人?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 ...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
笔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对虚与实下定义,同时也是虚与实的缘由;肺主肃降,肺气虚时,气无法下达,足寒,重实的症状“言大热病,气热脉满”;重虚,寸脉和尺脉,阴阳两个脉都虚;经络均实证:寸脉急而尺脉缓
《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 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 ...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笔记:对气虚与血虚下定义,人身上气与血都很重要,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与血并,会产生实证,“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实则拒按;“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虚则喜按!
《黄帝内经》虚and实 灵枢_终始第九
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 ...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 ...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
笔记:此处先说虚实之脉象,再说虚实之针刺法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 ...,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 ...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笔记:针刺虚实的时机,“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如果病人是虚症,一定要让他到实症为止,精气回来为止。如果是实症的时候,如何想办法下针,让他那个经气虚掉,等到经气到的时候。后面讲了导引之术。
《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笔记:脏腑的养生,五脏,可满而不能实;六腑,能实而不能满。
《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笔记:虚实决生死,五实五虚都是危险!
《黄帝内经》虚and实 灵枢_岁露论第七十九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笔记:三虚三实,三虚致病,三虚现象时可注意防贼风所伤。
《黄帝内经》虚and实 灵枢_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笔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
笔记:阴阳变化,影响虚实变化。阳的本性为实,阴的本性为虚。
《黄帝内经》虚and实 素问_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也。四时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笔记:日月星辰与人体气血虚实的关系,从中可窥探针刺之禁忌、法则。
《黄帝内经》虚and实 灵枢_九针十二原第一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 ...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 ...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笔记: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判断虚实,是针刺补泻的基础!
《黄帝内经》虚and实 灵枢_痈疽第八十一
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 ...,
笔记: 泻实补虚的法则,补有余与泻不足都是太过!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