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黃帝內經中標與本的筆記】
by曾芳
【全書查詢結果】
[黃帝內經]-----標and本:[靈樞]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先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标;先病後洩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标;病發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後治其本,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爲獨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筆記】:这说明临床治疗复杂疾病时,必须先分清标本,明辨不同症候的轻重缓急,才能妥善的决定治疗的先后主次,从而正确的掌握治标、治本的原则。
[黃帝內經]-----標and本:[素問]标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黃帝問曰:病有标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别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标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标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标本之爲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标與本,易而勿及。
治反爲逆,治得爲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标。
先病而後洩者,治其本;先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先中滿者,治其标;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标。病發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後治其本。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筆記】:这说明病有标本,治有逆从,要慎重的观察病情的轻重,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适当的治疗,病轻的可以标本同治,病重的就要从实际出发,或治标或治本。
[黃帝內經]-----標and本:[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筆記】:这说明十二经皆有标本,明白六经的标本,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才不会产生疑惑。
[黃帝內經]-----標and本:[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筆記】:这说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标本关系,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邪才能祛除。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