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再次感谢林大栋老师本学期的教导。按照林老师的结业论文的指引方向,似乎我应该做的是更加细节的工作;然而我经过慎重的思考,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我对中医AI的一点想法。想法没准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然而我也相信未来的时代,中医智能也必定会比今天完善。
作为诞生于几千年前,成型于1800年前,又经过了历代知名大家雕琢的医学,中医的确不能说是“现代”学问,而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一门学科。过去很多年来,互联网+中医也好,脉诊仪、眼诊仪也好,似乎都进展甚微。反倒是借助最先进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不可磨灭的成就,中医从传统的望闻问切,进一步发展成可视化、微观化、颗粒度更加精细。——可以讲是拿来主义吧。
当然,中医AI肯定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喜的方向——当说是方向的时候,肯定就意味着还有完善的空间。
以下进入探讨:
首先,我认为,药性比重的问题,未来肯定是AI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
比如,在AI的一个处方当中,药性比重可能包括寒热、润燥、升降、收散、补泻……等等。未来的AI技术更加完善,没准还会有更多指标出来,以供学者更好的工具去挖掘、分析。
这里提出我的一点思考,以供批判。
第一,寒热、润燥、升降……等指标,可能指标间的价值,不具有等同性。
先讲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看起来是平等的,其实不然。
首先,阴阳肯定是提纲的,是对其他对子总揽性的一个概括。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就是说治病要求本,而本是什么呢?阴阳,排序第一。
其次,寒热的地位似乎也跟表里虚实地位不相等,有经验的中医,不停在判断寒热,通过处理寒热来达到阴阳的平衡,所以寒热重要性排第二;再次才是表里虚实。
寒热其实是阴阳的一种核心表现方式。高手治病会一直盯着病人的寒热,将寒热调整到平和的状态。比如发烧的病人,如果一直烧,就会有口渴,肺的津液就会蒸发,那么中药进去将烧退掉,附带的症状(比如病毒、病原体)就会消失;又比如寒性的病人,脉缓精神也不好,人也喜欢安静,用扶阳的药进去,改变人的体质,很多附带的症状都会消失。单纯去病原体,不改变环境,只会派生、变异为更多的病症。
现在讲扶阳派,而不是扶虚派,扶里派,动辄用姜附,当然也是大辛大热的药物,这足以证明寒热很重要。
回到寒热、润燥、升降……等指标,我也会认为这些指标间的权重不具有平等性,我们做出来的药性分析图的确很精致,但是笼统将一个方子这样去分析,似乎也有问题。
如何解决,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提出疑问,也是为了集思广益。
第二,既然寒热重要,当然要对方子的寒热进行衡量,然而我觉得单纯以质量论英雄,会有很大问题。
外界对中医一直以来的批判,都是不科学,没有定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想提出办法来解决。
解决当然是有价值的,君不见青蒿素、热敏通道,都是对中医理论的再诠释,用一种更加精确、“客观”、“科学”的方式。照着这样的进展,我想许许多多年后(比如若干世纪),可能诺贝尔奖终于可以对中医的所有理论范式都解决一遍,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没准就可以通过“客观”的方式来学习中医,当然是好是坏就不知道了。
借着刚才的陈述,寒热可能是核心问题。药的寒热应该有量表,桂枝、附子、干姜,他们的热力差异在哪?喝进人体之后,是如何刺激人体产生“温暖“的感觉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我想,老中医凭借的是经验,然而其实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对这个背后的数值显然也是非常感兴趣的。
我在这里提出合符情理的解决办法:
1,客观测量。我想象不出用什么工具,假设真的有那么一个工具,假设生附子的热力量表中,热力是10,克数10,那么热力总值100。生石膏的热力量表中,热力值是-3,克数是10,那么热力总值是-30;那么两味药放一起热力是70。
2,专家打分。知名老中医凭经验打分,比如10个专家给他们打分,出来的量表,可能就比较接近了。
虽然我不知道最后结果是什么,但是凭经验感觉,热性生附子10g和寒性的生石膏10g放在同一副药里,应该是不可能将药的寒热性降为0。这是肯定的。
同样,我们中医的观念中,生附子是入心、肾,石膏入肺,那么入心、肾和入肺,其实是不同的方向,这样不同的方向,是否也可能抵消他们的热力反作用呢?
也就是说,事实上,可能生附子和石膏一起入药同煎,他们出来的热量量表是热值10,寒值3,寒热值不抵消。
而仲景我们知道,干姜黄芩黄连同用,寒热并用是他的处方思路,也包括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是寒热并用的汤剂。临床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寒热药并用,我们观念中,其实是寒热一起去掉。
在未来的精细中医、AI中医,这些肯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开方,必定有药性图谱。而药性图谱中什么指标是重要的,什么指标是不重要的,毫无疑问是要探讨的问题。我也只是通过经验认为寒热可能是极端核心的指标。此其一。
其二,寒热既然是核心指标,具体药物的寒热测量,我们似乎没有前沿的定量的东西出来。当我们有了这些定量的东西,也一样可以将之用到润燥、补泻之中。——中国人都爱补,能分析出来虫草和燕窝的补力强弱,当然有价值。
其三,也就是药物的寒热测量和药性的测定,未来会是中医AI的核心指标,谁能够解决这些基础科学问题,谁就能设计出好用的中医AI系统,造福人类。
中医是关于人体的科学,好的中医师,通过经验和理论,的确都可以拟出很好的方子,治病救人;我相信如果有更加定量和精致的工具做测量,没准会有一些处方参考上的价值。
然而对于人体这个宇宙的探索,其实比对天体的探索,简单不了多少。对人体这个黑匣子,任何粗暴的对待,都可能走入了歧途;中医已经走在了前面,后面定量科学慢慢要跟上来。
我相信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甚至要1000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