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笔记】
by 曹鲁辉
【全书查询结果】
[黃帝内经]----- 阴阳 : 【素问】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记】: [黃帝内经]开篇就强调道者,遵从阴阳之道,可以说阴阳之辨是内经非常重要的基础,不辨阴阳,无法辩证,更不会看诊。养生之道也是要遵循阴阳之道,和于术数才可能度百岁乃去。
[黃帝内经]----- 阴阳:【素问】_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笔记】: 四时也有阴阳,是万物的起源,更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要遵循阴阳之道,方能致远。
[黃帝内经]----- 阴阳:【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笔记】: 阴阳是内经理论重要的概念和基础,要慎辨阴阳。脉有阴阳,根据脉相的表现,讲解了分类方法,那些属阳脉,那些属印脉,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谨慎的判断并熟记。
[黃帝内经]----- 阴阳 : 【素问】_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笔记】:阴阳在人体来说,阴阳虚实交争,失去平衡,则病生。
[黃帝内经]----- 阴阳 : 【灵枢】_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笔记】:人体营卫二气,阴阳正对应二气,阴阳顺畅,二气营安,身体才能安生。
[黃帝内经]----- 阴阳 : 【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笔记】: 阴阳的概念可以推广和应用到许多领域和方面。不仅天地自然有阴阳,人也一样,阴阳互依,相生相长。
[黃帝內經]----- 阴阳 : 【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笔记】: 阴阳的道理跟经脉的类似。依据阴阳之道,那个脏腑最为娇贵,对应春季,肝脏最为娇贵,春主木,肝与木相对应。
[黃帝內經]----- 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笔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句话把阴阳的地位和重要性解释的很清楚。把阴阳变化和此消彼长的道理阐述的非常好。
[黃帝內經]----- 阴阳 :【素问】_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笔记】: 本篇主要讲解太阴和阳明互为表里,有其运行运行规律。但是如何阴阳异常,虚实变化等,人就容易生病。
[黃帝內經]----- 阴阳:【灵枢】_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
【笔记】:人的阴阳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通过把脉,针刺调阴阳,通经络,健其体。
[黃帝內經]----- 阴阳:【灵枢】_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笔记】:人也分阴阳,各种姿态都不同,阴阳和平之人是常态。不同的人性格各异,包括平时做事习惯,对待事情的态度,都跟人的阴阳有关系。
[黃帝內經]----- 阴阳:【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笔记】: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万事万物的规律道理是相通的。
[黃帝內經]----- 阴阳:【灵枢】_根结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笔记】:阴阳之道是自然的道,阴阳要调,就要注重补泻,同时要注重不同时节的阳气、阴气的此消彼长。顺应规律,随季节调整治疗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黃帝內经]----- 阴阳:【灵枢】_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笔记】:[黃帝內經]中阴阳的范围很广,对人来说,阴阳平衡,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生,否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黃帝內经]----- 阴阳:【素问】_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于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经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圣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笔记】:五脏气虚,要调阴阳,阴阳平衡,要点都在《经脉》。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辩证看诊要先辨阴阳再做诊断,如不辨阴阳,则看诊不准,影响后续治疗乃至康复。
[黃帝內经]----- 阴阳:【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笔记】:天有阴阳,时节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包括外形和脏腑都可以分阴阳。还要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因为病的发生机制是人随季节不同,病的发生在不同的位置,人的阴阳也对应着天地的阴阳。
[黃帝內经]----- 阴阳:【素问】_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笔记】:背胸对应于阳阴,如左右阴阳相出,运用阴阳气穴调整身体。
[黃帝內经]----- 阴阳:【素问】_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笔记】:阴阳往复,是对应变化规律。时节以及每天的时辰变化,五运会因应变化。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