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及《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

作业: 《黄帝内经》及《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

关于三焦的本质是什么,历代医家皆有不同解释,兹就《黄帝内经》及《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做一整理笔记。

[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素问]_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笔记]: 三焦为六腑之一,属阳,泻而不藏。


[灵枢]_本输第二

“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素问]_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_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

[笔记]: 三焦主要功能是行水。


[灵枢]_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笔记]: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素问]_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笔记]: 三焦也可通于土气。


[灵枢]_本藏第四十七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麤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笔记]: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灵枢]_论勇第五十

“勇士者,……,三焦理横……” “怯士者,……,其理纵。

[笔记]:人的勇怯等性格上的差异,是与五脏器官及气机强弱有内在联系的。勇士三焦皮肤纹理横生,怯懦之人三焦皮肤的纹理纵生。由此也可看出肌腠(腠理) 为三焦的外应。


[灵枢]_背腧第五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笔记]: “焦”字的涵义,有认为 “焦”当作 “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我的一位针灸老师认为“焦”和 “椎”有关,两者是通假字。由这段文字看来“焦”确实和 “椎”互为通假。针刺脊柱旁上中下三焦对应部位也能很好的治疗内科病。


[灵枢]_师传第二十九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笔记]: 这是从全息面相学的角度看,可以从鼻梁看出三焦功能是否正常。


[灵枢]_四时气第十九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灵枢]_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素问]_咳论篇第三十八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笔记]:三焦病表现为小腹胀满,不得小便,窘急,水肿等,可取穴三焦的下合穴委阳。


[灵枢]_经脉第十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笔记]: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除了三焦经的巡行部位外,也主气所生病。


[难经]_论脏腑

三十一难

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

三十八难

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笔记]:《难经》中的三焦为有名无形的三焦,为气的三焦。是原气运行的部位。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难经]_论穴道

六十二难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六难

…三焦之原,出于阳池…。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笔记]: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