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结业论文:泻心汤类方分析比较by雅3.刘璞

泻心汤类方分析比较

前言:《黄帝内经》素问_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从气机升降来说,脾升胃降,小肠升,大肠升。外邪侵入肠胃后,对于心下痞,肠热利、寒利产生的诸症,用泻心汤家族类方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下面就泻心汤类方部分方剂作出分析比较。

泻心汤类方

生姜泻心汤

[组成]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适用症状]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甘草泻心汤

[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适用症状]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适用症状]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解热消痞。

 [适用症状]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附子泻心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适用症状]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黄连汤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适用症状]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胸中烦闷、或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弦。

黄芩汤

 [组成]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适用症状]痢疾或腹泻、症见发热不恶寒,肛门灼热,泻下粘秽,腹痛、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剂组成单味药:

组成单味药的性味功能表:

各方剂药性:

生姜泻心汤方性: 温补降收

甘草泻心汤方性: 温补降收微润

半夏泻心汤方性: 温补降收微润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性: 寒泻降收燥

附子泻心汤方性: 微寒泻降收燥

黄连汤方性: 温补降收

黄芩汤方性: 补降收润

单味药性分布表:

方剂差异比较

生姜泻心汤:治疗下热利。肠鸣下利,嗳气、发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甘草泻心汤:治疗急性的肠胃炎。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无食臭。

半夏泻心汤:治疗呕痞利烦。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黄连汤:上焦胸膈发炎的时候用黄连汤

黄芩汤:治疗急性肠炎。热利,肚子很痛。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