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课前作业

上古天真论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若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解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其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胜任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帝曰:人年老而五子者,财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实,持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吾妻,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生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至,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脏腑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也,处天地之间,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常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别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局省,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氧仓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清,则上应白露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属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在,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則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木,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洁则志意治,顺治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必九窍,外臃肌肉。外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消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为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蕨。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是生大?,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喝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未。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外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勿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行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博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力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有强,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合,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都。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适宜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干湿,冬逆而咳,发为痿撅;冬伤于寒,春病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普,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灵枢

本神第八

皇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比本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乃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混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这为知志,因志而存者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西路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肠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挽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入,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干起许泽空,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气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肺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其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